灾难娱乐化-灾难性游戏

文章介绍:

女星笑称汶川地震很有趣是“报应”,她如今怎样?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人说话不要说满,做事要有余地,有余可以容物,有余可以延年,毕竟明天和意外,谁也不知道哪个先来临,到时候自打嘴巴岂不是尴尬?

而美国女星莎朗斯就是这么一个令人可笑的存在,莎朗出生在宾西尼亚州的一个小镇,父亲是一名机械工人,而母亲则是一个家庭主妇,她从小就受到了父亲的严格教育,所以小小年纪就很独立懂事。

在她15岁时,就考进了宾夕法尼亚的爱丁伯罗州立大学,在上学期间,很多人都觉得她这样的性格蛮适合做律师的,一开始她也这么想,后来发现自己更喜欢做演员。

两年后,出落的美艳性感的莎朗顺利通过了美国的选美大赛,并一举夺冠,自此正式进入娱乐圈。

莎朗造型变换万千,演技过硬,更是成为了好莱坞的“传奇女神”,然而就在今年疫情爆发的时候,莎朗的祖母和教母被夺去了珍贵的生命,自己一家人都陷在苦苦挣扎之中。

不论我们是不是一个国家的人,生命诚可贵,所以在听到外国人又去世了多少人后,许多同胞也表示哀痛沉思,却唯独对莎朗不同,甚至还调侃说:“因果有轮回,苍天饶过谁,报应终于来了!”

事情还要从12年前说起,都知道2008年的5月12日,发生了一件令全国心痛的事,那就是汶川大地震,许多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夺去了宝贵的生命,昔日美好的家园顷刻间灰飞烟灭。然而就在5月22日,莎朗在接受法国戛纳电影节时,竟然声称5·12汶川地震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还冷漠刻薄地称其为“报应”,这消息一出顿时惹来了民愤,立刻发出了“抵制莎朗·斯通”的倡议。

当时,中国的迪奥还与她有合作,知道这件事后立刻停止并撤销了与莎朗的所有合作,可见其愤怒,毕竟地震时那么多人都失去了生命,但凡有点良心,都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或许是迫于舆论和工作的双重压力,2008年的9月9日,在在接受香港某杂志采访时,莎朗为自己说地震是“报应”的说法道歉,并表示中国人热情好客,还大肆赞扬了中国的文化。

只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伤害已经造成,莎朗嘲讽中国人的这件事一直是中国同胞心中的痛,不论多久都不会忘记她当初那可恶的嘴脸。

在这次疫情之际,她祖母和教母因为感染疫情身亡,自己的妹妹和妹夫也感染上了病毒,面临着生命垂危的危机,他们在医院里苦苦挣扎,情况很差,她这个做姐姐的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大家都知道,这次美国处理疫情危机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不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国民安全,而是想尽办法发国难财,后来感染的人越来越多,医疗设备集体瘫痪,几乎是人人自危,所以她虚弱的母亲并不能接受检查,只因母亲来看并没有发现肺炎的症状。

在采访中,她还对蒙大拿州政府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声称政府没有足够的测试,还联手攻击拒绝戴口罩的人,她现在强烈支持总统换届,希望通过选举选出新的总统,将“凶手”特朗普赶下台。

在社交平台中,她还发布了自己自己妹妹生病的照片,表示自己的妹妹就是拒绝戴口罩的受害者,呼吁大家要戴口罩。

此消息一出,我国网友都纷纷评论:“人在做,天在看”“就喜欢现世报!我不厚道不宽容,但是我乐意!”

可见,当年的事情让中国人有痛恨她,当初她说中国汶川大地震是报应,如今因果轮回,报应又回到了她自己身上,即使她的处境很让人同情,却没人会忘记她当初的言行举止。

毕竟,我们不是圣人,没人会对嘲笑自己国家的人抱有好感,所以,有时候一句话就可能毁掉你的一生,在口出恶言之前,最好先想清楚,这句话该不该说,覆水难收,话一出口就没有回转的余地了!

中国社会现在过分娱乐化,国家为何不采取措施?

中国社会现在过分娱乐化是一种谣传,可以说是表面现象。西方国家和反华势力对中国的污蔑和迫害。

国家只是需要引导“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从各个方面角度来看,这只是一种娱乐热向化,处于基层阶段。人类对精神向往的需求远不及物质文明的发展速度。

相对低层次的娱乐化泛滥。脑力娱乐的成分占比微乎其微,文化推广宣传跟不上去。个别现象导致现在社会青少年比较喜欢明星。

盲目的崇拜明星会导致社会舆论的不断变化,甚至会导致一些社会事故的发生。例如有些人看了一些自卑的电影就决定自杀。

娱乐新闻对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娱乐化现象对新闻的侵蚀还表现在为虚假新闻的泛滥提供了温床。为了使新闻产生戏剧化的效果,在处理极为贫乏普通的新闻素材上,采编人员不惜以丰富的想象力来编造、臆想出根本不存在的情节,无事生非、无中生有,甚至不惜捕风捉影、杯弓蛇影炮制假象,以达到“新、奇、特”的新闻效应。对于以“真实”为第一生命的新闻来说,这种行为必然无异于饮鸩止渴,它对整个新闻业的“诚信”度无疑带来的是一种致命的打击。新闻的娱乐化倾向对社会认知还会起到一种误导作用。就像在报道“马加爵事件”的新闻大战中,媒体在津津乐道一些奇闻轶事的时候,必然使社会的注意力被转移被分散,失去对诸如马加爵父母亲友等弱势群体应有的关注和同情。试想,当媒体上成天都是成都推出“人乳宴”、昆明出现“女体盛”这些新闻时,谁还会去关注了解那些每日为“稻粮谋”的下岗职工和平民百姓呢?而且,这些低俗的内容对受众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和危害尤为深远,使他们日益缺乏主流的价值观,精神世界陷入无聊、空虚境地,无法建立起对社会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

论文《媒体的娱乐化与低俗化》,帮忙写个纲要,最好来个全文

回归新闻本位:媒体遏制低俗化的必由之径

黄 玲

2006年12月04日10:38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如何抵制媒介低俗化是当前媒介市场管理面临的热点问题。面对一些地方不断泛滥的暴力、色情、丑闻信息,有学者提出了加强政策规范、行业监督、提高媒介自律等措施来应对低俗化。本文认为,遏制低俗化,提高媒体品位,还需回归新闻本位,将新闻做深、做透,真正提高新闻的信息含量,从而建设一个“有价值、有进取心、有公益精神”的新闻传播事业。

一、 重视公共新闻

某个名人的风流丑事又有哪些新进展,一桩恶性案件的血腥作案细节,某大牌歌星出了什么绯闻,又卷入什么官司……试想一下,当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出现在眼前的都是这样的新闻,我们会做何感想?过多的丑闻暴力、娱乐信息看过之后,受众没有获得自己需求的、有益的信息,却成为浅薄、无聊的看客;媒介演化为专业的“窥私者”,媒介的悲哀在于越来越失去受众的信任。

新闻不能就这样没落下去。对于这些现象,一些西方国家的从业者也有了清醒的认识。1997年,美国几家大报记者联合发表了一份声明,题目叫做《担忧的声明》。声明说:“许多新闻记者感到背离了初衷,甚至对新闻的意义产生了怀疑,怀疑为何严肃新闻可以演变成观点新闻、信息娱乐或者煽情新闻――新闻能够提供娱乐,把人逗乐,振奋我们的精神。但是新闻机构也必须报道对我们至关重要的日新月异的事件,讨论有关民主的话题。第一修正案说明了我们应该享有自由,但也规定了我们应尽的义务。”(1)

“我们应尽的义务”就是当前缺失的对公众基本问题的报道,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提出的新闻概念――公共新闻,又称公民新闻。它指的是与公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报道:如水、电、煤气、交通、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新闻;国家或当地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信息。公共新闻还包括直面社会问题、社会弊端的报道,如行业垄断,不公平竞争的调查监督稿件。显然,公共新闻与明星轶事、性丑闻等新闻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它不以吸引受众眼球的商业化逻辑而存在,它着重对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进行报道。公共新闻与公民生活紧密相联,受众关注程度也高。从这个角度来说,新闻就是一项公众服务事业。试想,当媒体对某个明星生孩子的报道热情超过对国家频繁发生的矿难关注时,媒体的责任感可想而知,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将大打折扣。负责任的新闻媒体应当回归直面社会基本问题的公共新闻,娱乐受众同时莫忘“守望”任务,这样的媒体才不会陷入低俗化的泥淖。

二、 把握新闻写作尺度

首先看两则新闻的写作案例。今年7月,大连一家都市类报纸用五张图片、将近一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一个普通车祸引起的纠纷:两辆车擦撞后,车主争吵、继而动手,直至交警赶到现场。整个事态发展过程定格处理,可谓全程跟踪。另一则新闻是,四川某报记者在采访一个彩票中奖者时,居然问“有了钱以后会不会和老婆离婚”这样的话题,着实让老实的中奖者显得非常尴尬。

上述两则新闻都属于社会新闻,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只是稿件的采写出现程度偏差,使新闻价值的趣味性走向低俗。本文认为,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应注意把握写作的尺度:

1、报道灾难事件要注重人文关怀。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同情、同感和共情的能力,这也是灾难事件频见报端的原因。应当强调的是,媒介在报道诸如跳楼、车祸等灾难事件时,要有人文关怀,不能一味写其惨烈现状,要写出事件背后深层原因。对一般的车祸报道来说,记者应就多发事故路段的形成原因、是否存在驾驶员主观原因等方面进行调查,给司机提个醒,那种“现场照片+死伤人数+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的固定模式是不足取的。同样,在当今媒介见报率较高的跳楼事件新闻中,媒体通常报道楼下人群攒动的现场,此外,还可能有一张追求所谓“冲击力”的照片――跳楼者坠地的惨烈情形。其实这样的新闻,记者脑子里要多打几个问号,频繁发生的跳楼说明了什么?这种行为又伴随着什么样的社会心理?带着这些问题采写稿件,新闻才做得有意味、有品位。单凭简单的一事一报,这种打包式的新闻根本没有竞争力。

2、加强娱乐记者的专业培训 。

娱乐新闻是媒介低俗化现象的“重灾区”。现在的娱乐新闻似乎掉进了泥潭:盲目跟风炒作,捕风捉影,然后再出面辟谣,这已然成为一个模式。对媒介而言,名人有一定的新闻价值,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并不是有关名人的事都是新闻,这需要娱乐记者、娱乐版编辑有较好的新闻理论素养理性地去评价、衡量。今年3月3日,东北一家媒体的子报转载了《雷锋初恋女友照片首次公开》的报道;3月4日,该报所属集团的另一子报刊发了《雷锋初恋女友?没这事》,用知情人的讲述,否认女友问题。且不论这则新闻价值怎样,同一集团内部的两家子报能出现两种不同声音,可见编采人员的理论素养程度。

娱乐版组的编采力量相对较弱,这主要体现编辑记者的新闻专业功底上。对媒体来说,娱乐记者入行门槛低,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有的媒体领导甚至认为,只要不让版面、时段空下来就可以。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前一阶段,摇滚歌星窦唯以偏激的方式(烧车事件)给新闻界敲了警钟。娱乐记者同样要求较高的新闻理论水平,不能因为是娱乐新闻就可以“八卦”。所以,从严要求、加强娱乐记者的专业理论培训显得极为必要。只有这样,在编写稿件时才能用理性代替追捧喝彩,娱乐新闻才能悦人耳目而又不流于浅薄。

三、 防止新闻“刻板化”

“刻板化(stereotype)”这个概念是指当一个人接触新事物时,大脑中存在的刻板印象会自动激活,提高认知效率,但是难免会出现模式化、偏差,甚至误解。

新闻作品属于急就章,记者有截稿时间限制,大脑中固有的刻板印象恰好适应了新闻稿对时效性的追求,因而记者在稿件写作过程中难免不受刻板印象影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答案是他们是以‘固有的思想’来进行思维的……提供文化快餐,提供事先已经过消化的文化食粮,提供预先已形成的思想”。(2)

刻板印象让记者容易“想当然”,甚至采访还没有结束时,结论已经出来了。记者只需要进一步搜集素材去证明那个已形成的“结论”。1999年美国媒体在报道华裔科学家李文和一案时,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将李文和定性为间谍,这就是典型的刻板化印象建构出来的新闻,是美国主流社会一些人对华人根深蒂固的偏见造成的。新闻记者的刻板化思维方式,“这种镜子游戏照来照去,最终营造出一种可怕的封闭现象,一种精神上的幽禁。”(3)新闻刻板化的直接后果是,在写作模式上套路化,千篇一律,某一种形象甚至“被妖魔化”。例如,农民工在当前有的媒体上的形象是贫穷,无知、贪小便宜、且有小偷小摸等犯罪倾向。

在新闻写作中克服刻板模式,就要求记者思维求异,求新,不被刻板化思维模式束缚,多角度反映社会现象。2006年4月,大连的《半岛晨报》曾报道一篇警察人性化办案的新闻。据记者介绍,当时她是在公交车站换车时看到一个年轻男子在雪堆旁找眼镜,旁边还有个警察帮他找,警车的警灯还没有关闭。记者向围观的人打听才知道,年轻男子是小偷,在车上偷钱被发现后逃下车,逃跑时被积雪滑倒,被人们合力抓住,小偷的眼镜掉在地上。如果按着刻板化思维去写这个稿件,这只是一个普通的警察抓小偷的案件,连是否是新闻都值得商榷。但是记者能从细节出发,突破常规思路,以“警察人性化办案”为切入点,写出一个角度很“刁”的稿件。

媒体必须是高质量信息的提供者,一个好的记者应当从新闻的专业追求出发,为读者提供客观、全面的报道。希望媒体上看到更多这样的稿件,打破刻板化思维,从而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这也是抵制“低俗化”的一个重要方法。

娱乐节目低俗化原因探析

为争取更多的听众或者观众群体,很多节目以“性”或者“残忍”为看点,狂打擦边球。一些娱乐访谈、综艺类节目经常用荤段子、暧昧字眼和暴露镜头来吸引受众。如2005年5月,某卫视播出了一期节目,叫“猫能从四层楼摔下而安然无恙”。节目中,一只挂着彩条的白猫被人从四楼左右高的地方丢了下来,让热爱小动物一族心惊肉跳。在一期节目中,还出现过让参加者吃虫子、蚯蚓等内容,恶俗、恶心。

为追求收听率或者收视率,有的节目更是颠覆传统,挑战道德,发掘“丑闻”、“丑态”。“木子美”、“芙蓉姐姐”,这些其貌不扬却超级自恋的人,正借助电视广播网络等传媒手段一跃成为“明星”。在主持人不怀好意的提问和被访者毫无顾忌的露丑中,观众且笑且骂,推动着电台电视台的收听收视率直线上升。

为什么会出现娱乐低俗化现象,这里存在三个原因:

(一)社会发展到今天,大多数人在为自己的生活打拼。在这个打拼的过程中,要面对压力,更要面对委屈,情绪无处渲泄、释放。这时候,这类人群需要通过娱乐来缓解这种情绪,他们对所有循规蹈矩的东西腻烦,他们对所有教化意味浓烈的节目有逆反心理,他们只要求简单的放松,用一些“低俗”的东西来宣泄、来弥补。这些就构成了低俗文化的需求市场。

(二)国内娱乐节目模仿国外已经到了照搬照抄的程度。有些节目几乎就是“原版”,开场音乐、音响效果甚至就连主持人开场说的话,都是一样的。一些国内广播电视制作人喜欢拿来,原样“照搬”。结果由于文化传统、文化环境的差异,使这些娱乐节目到了中国之后患了“水土不服病”。

(三)对于广播电视娱乐节目出现低俗化倾向的原因,有人总结是因为“收听率或者收视率”的逼迫。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更是发出了“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的呼声。

目前有一种错误的观点在广播电视界很有市场。这种观点认为,国外有一种观念,要提高报纸发行量很简单,那就是降低格调。同样道理,我们要提高收视率,也不能故作高雅。我们不能怕俗,更不能怕被人批为低俗。

收听率或者收视率作为一个衡量电视节目受欢迎程度和市场占有程度的指标,引入我国之后,可以说是广电走向受众、接近受众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正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保卫所说的———收视率是把双刃剑。

数字指标运用得适度,会使媒体更好地考虑受众的需求;运用得过度,会使媒体走上一味迎合低级趣味的低俗化之路。

有专家指出,电台恶拼收听率,电视台恶拼收视率,根源在于经济利益。媒体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有广告;而要吸引广告客户,就必须有一定的受众群。这就又回到了我们的第一点原因上,在这种情况下,媒体不得不在人气比较旺的娱乐节目上动脑筋。为了赢得竞争,不少节目不惜走上低俗化之路。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对“通俗”、“庸俗”和“低俗”做了概念上的区分。他认为,通俗是接近大众百姓、表现常人生活理想的艺术形式,相对应的是比较高雅的艺术;庸俗则是情趣平庸,不思上进,思想上没有高尚追求、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的体现;而低俗是卑下的本能冲动,已不属艺术表现范畴,对于精神世界有危害作用。

专家指出,电视节目中多一些娱乐因素本无可厚非,这对节奏变快、压力变大的现代生活,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宣泄。但是,我们作为媒体人,必须警醒的是,老百姓真正期待的是通俗之上的精神满足,只有感官上的愉悦,而没有来自心灵深处的感动,这样的节目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把握低俗与通俗的尺度并不困难,每一个主持人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在表现什么。作为通俗文化的一部分,好的广播电视娱乐节目能让人释放个性,宣泄情绪,传达主流价值观念,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但如果娱乐节目坠入了低俗化的泥潭,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宣扬错误的价值观念,就会变成一种精神污染,对广大受众尤其是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

所以,主持人最重要的就是明白你是代表谁在说话?你代表的是党、是政府、是人民的声音,而不是你个人的声音,不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媒体将人类的灾难和不幸进行娱乐化,有哪些原因?

炒作,蹭热度,吸引网友的关注,并且从中赚取利益。因为在现在的时代,如果你报道的东西没有可看性,网友根本不会关注,所以很多网红、媒体都争着报道时事热点并将其娱乐化,就是为了蹭热度,赚钱。


原文链接:https://671922.com/13102.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7 23:19:23  回复
试想,当媒体对某个明星生孩子的报道热情超过对国家频繁发生的矿难关注时,媒体的责任感可想而知,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将大打折扣。负责任的新闻媒体应当回归直面社会基本问题的公共新闻,娱乐受众同时莫忘“守望”任务,这样的媒体才不会陷入低俗化的泥淖。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