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绍:
- 1、高风险地区标准
- 2、什么是高风险地区标准
- 3、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判断标准是什么?
- 4、确定中高风险地区的标准
高风险地区标准
中风险、高风险地区。低风险地区是指本行政区域内无确诊病例,或连续14天无新增确诊病例。中风险地区是指本行政区域内14
天内有新增确诊病例,累计确诊病例不超过50例;或累计确诊病例超过50例,14天内未发生聚集性疫情。高风地区县是指本行政区域内累计确诊病例超过50例,14天内有聚集性疫情发生。
扩展资料:
中高风险地区居民需要注意什么?
答:首先,要严格遵守当地疫情防控规定,服从管理,积极配合落实流行病学调查、核酸检测、居家隔离观察等措施,及时排除感染可能,自己放心,也保护他人。
其次,避免聚集,最好呆在家中,不串门、不聚集、不聚餐、不扎堆。确实需要出门时,要科学做好个人防护,但也不要过度,如戴N95口罩、穿防护服等,天气炎热可能引发中暑,还有过度消毒(比如用消毒剂喷全身)也没有必要。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好手卫生,科学佩戴口罩,居室要常开窗通风,做好日常清洁,注意个人卫生,保证营养充足。
三伏天不能贪凉,空调温度不要太低、更不要对着空调吹风。宅家也不要熬夜,要保证睡眠质量,提高自身免疫力。
做好健康监测。建议早晚测量体温,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肌痛、腹泻等症状,第一时间联系社区管理人员到附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全程佩戴口罩,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与他人保持一米以上距离。
还有就是要保持良好心态,不焦虑、不恐慌。从官方发布平台获取疫情信息,不信谣、不传谣。
由于高风险地区可能存在病毒污染、感染来源不明等原因,这一地区人群是“应检尽检”的重点对象,需要开展重复检测。因为新冠病毒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隐匿性,第一次核酸检测的时候,如果体内病毒浓度不够,低于检测限,就可能检测不到;还有就是可能不同的人采样的手法不同,未能采集到合适的部位,可能造成漏检;最后就是可能有少部分感染者存在间隙排毒现象,采样时机如果不对,就有可能造成漏检。
因此,为了更精准地检测出病原,更精准地实施防控,尽早发现感染人群,切断病毒传播链条,及时开展重复检测是很有必要的。
什么是高风险地区标准
高风险等级地区,即以县、市(区)为单位,累计病例超过50例,14天内有聚集性疫情发生的地区。
高风险等级地区,即以县、市(区)为单位,累计病例超过50例,14天内有聚集性疫情发生的地区。
截至2022年5月10日8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有疫情高风险等级地区21个。
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判断标准是什么?
一、是地域,以街道、乡镇为基本单位。
二、是时间,最长潜伏期14天为一个单位。
三、是疫情,有多少病例,有没有发生聚集性疫情。
具体标准是一个街道在14天内有没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有多少,来划分。具体划分标准还要根据疫情的情况和变化,进行调整。
北京现在有1个高风险,18个中风险区。这是为了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既要有效控制疫情,又要对居民的生活和工作不造成过多影响,把疫情对社会的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
扩展资料
1、低风险区采取的措施是严防输入,对来自中风险区和高风险区的人员要给予必要的健康服务,低风险区的医疗机构要加强规范管理发热门诊、呼吸道门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中风险区域采取的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在低风险区域采取的措施基础上,做好医疗救治、疾控预防等物资、人员的准备,对于发现的疫情要精准确定隔离场所和管控人员;
3、高风险地区要内防扩散、外防输出、严格管控,在前述措施基础上要停止聚集性活动,依法实施区域交通管制。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疫情高中低风险地区的划分标准是什么?专家回应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不同风险级别地区如何管控?国家卫健委回应
确定中高风险地区的标准
【法律分析】:中高风险地区划定标准:14天内有新增确诊病例,累计确诊病例不超过50例,或累计确诊病例超过50例,14天内未发生聚集性疫情为中风险地区。持续14天无新增本土病例,中风险地区可调整为低风险地区。高风险地区的划定标准:累计病例超过50例,14天内有聚集性疫情发生。持续14天无新增本土病例,高风险地区降为中风险地区,接着再降为低风险地区,也就是说高风险地区降为低风险地区,至少要28天。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七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发布于 2022-07-14 10:38: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