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绍:
国家卫健委称我国已进入新冠疫情防控第四阶段,防疫的关键是什么?
国家卫健委称,我国的疫情防控目前已经进入到了第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疫情的突发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疫情的常态化防控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精准防控和动态清零阶段。而我们正处于科学精准和动态清零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防疫最重要的在于一个“防”。“防”是关键,而要诀就是要“早”。
由于疫情变异到了奥克密戎的变异阶段,这种新型的病毒和早期的新冠病毒相比,传播的速度更快,隐匿性也更加强。而且受接种疫苗的影响,许多感染者最开始的呈现的是无症状。这对于早期的排查来说难度很高,导致如果新一轮的疫情一旦爆发就会呈现出面广线长点多和易反复的特点。
而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最好的措施就是一定要严防死守。平时一定要做好常态化的日常防控工作,要从源头上切断疫情的发生的可能性。一旦发生了疫情,就要将疫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防止出现大范围的传播。一定要赶时间,尽早将确诊人员、密集人员、次密接人员等排查清楚,做好流调,早点切断传播链条,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社会的影响。
而要想把这一阶段的疫情防控做好,必须要个人、街道、单位和部门四个方面密切配合,每一方都要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要将防控坚持到底,千万不能因为一些原因就松懈。对于我们个人来讲,最需要我们做的就是无论出现在任何场合,我们只要在公共场合,我们都需要戴好口罩。在去往外地的时候应该遵守出发地和目的地的疫情防控需求,及时做核酸检测和十四天隔离。不前往或者少前往疫情的中高风险地区,减少从国外购买商品的频率,尽量不在国外购买商品进来。日常也要加强身体锻炼,营养补充,掌握好自己的作息规律,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生活习惯。
国家卫健委核酸检测最新规定
为应对奥密克戎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的特点,核酸检测成为病毒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查验核酸证明也成为各类公共场所重要的防疫措施之一。
具体在哪些情形下要提供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核酸混检可靠吗?查验核酸是否会成为常态?针对公众关心的这些问题,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6月9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强调:核酸检测是早期发现疫情最科学、最有效的重要手段。在没有发生疫情也没有输入风险的地区,查验核酸不应该成为一种常态。
分级设定核酸证明有效时长
近期,北京市将进入公共场所核酸阴性证明由48小时调整为72小时。为什么要调整核酸证明的有效时长?
“我们考虑到新冠病毒变异株毒奥密克戎的平均潜伏期在3天左右,72小时之内核酸检测可以发现潜在的感染者。”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昂表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降低居民核酸检测的频次,尽量减少疫情防控措施给市民带来的负担,以及对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
“核酸检测策略的制定需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划定检测范围和频次,受检人员按照风险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开展核酸检测。”贺青华介绍,具体规定为:封控区应该在24小时内完成首次核酸筛查,管控区要在48小时完成首次的全员核酸筛查。中、高风险地区和封控区、管控区这些人员不得外出,但是疫情发生地的低风险地区和防范区确需出行的,需要持48小时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各地可以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进行调整。
严格检测标准
有几家核酸检测实验室日前被通报出具虚假报告、违规进行多管混检等违规问题,那么,违规多管混检与常规混检有什么区别?二者的准确率如何?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介绍,核酸检测是一个成熟的、国际通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其特异性在方法学上可达到百分之百检出,成为诊断的“金标准”。
“目前进行的混采,是将5个、10个或者20个采样拭子放在一个采样管里进行检测,这种做法经过了理论验证、实验室验证、现场验证,证明其混采检出率和单采样本没有明显差距,是准确可靠的。”李金明说,违规混检是实验室把十混一的样本变成了30个、50个合在一起进一步稀释,这种做法有阳性漏检的风险。
李昂介绍,为确保核酸检测质量安全,北京市对成立时间比较短、质量问题比较多、信息系统监测数据出现异常的检测机构进行飞行检查和重点督导,近两周对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共开展督导检查622家次,对发现问题的机构作出了取消核酸检测资质、暂停服务整改等处置措施,并及时向社会通报。
分类设定检测频率
“核酸检测是迅速发现感染者、锁定管控范围和目标、尽早采取隔离等措施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说,为更早、更快地控制住疫情,要坚持以核酸检测为中心扩大预防的策略。
“目前国内疫情总体上保持在较低水平,低风险地区、长期居家等低风险人群没有必要进行频繁的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的重点应该放在高风险人群和高风险岗位的工作人员,以及有疫情的地区。”贺青华补充道。
针对近期在疫情防控当中有部分地区对于不参与常态化核酸检测的群众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性措施,贺青华表示,疫情发生地应该根据当地的疫情形势和防控需要,依法、科学组织好核酸检测工作,对采取非法的、强制性措施的地区、单位和作出决定的个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将要求有关地方及时整改纠正。
卫健委是否规定对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都要报?
规定了。
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指出,为进一步指导各地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在全面总结我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局部聚集性疫情处置工作经验基础上,结合全国疫情形势变化及研究进展,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进行了修订。新版方案对总体防控要求进行了完善。完善外防输入政策措施,坚持“人物同防”,加强对进口冷链食品和物品疫情防控。强调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疫情防控,有效防范境内疫情反弹。方案明确,要强化疫苗接种,做好职业暴露风险较高、有在境外感染风险的人群、维持社会正常生产生活运行人员以及维持社会基本运行的关键岗位职业等重点人群接种工作;做好边境口岸等重点地区、服务业等疾病传播风险较高人群接种工作,降低人群感染和发病风险。根据疫苗研发进展和临床试验结果,进一步完善疫苗接种策略。坚持人、物和环境监测,强化医疗机构就诊人员、风险职业人群、重点人群、重点机构等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强化病原监测,动态监测病毒变异情况,了解病毒变异对病原检测和疫苗保护效果影响。方案强化入境人员、密接接触者等隔离医学观察管理,要求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应采集鼻咽拭子进行核酸检测,解除隔离时应同时采集2份鼻咽拭子样本,分别使用不同核酸检测试剂检测,两次检测原则上由不同检测机构开展。解除隔离后的第2天和第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期间做好健康监测,减少流动,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不参加聚集性活动。同时强化密接的密接精准管理,规定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期间第1天、第4天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其密接的密接第1天、第4天、第7天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可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如密切接触者第1天、第4天核酸检测有阳性情况,其密接的密接按照密切接触者管理。
国家卫健委最新防疫政策
随着上海、北京等地区疫情稳定下降,全国整体形势逐步好转,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进入需要更多智慧统筹的新阶段。加强防控措施的科学性、精准性,防止各种一刀切和层层加码,变得尤为重要。
为此,国家卫健委在6月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提出“九不准”,包括:“不准随意将限制出行的范围由中、高风险地区扩大到其他地区”“不准对来自低风险地区人员采取强制劝返、隔离等限制措施”“不准随意延长中、高风险地区及封控区、管控区的管控时间”等等。
这“九不准”提得非常及时且有针对性。虽然全国多数地区都在认真做好防控和保经济社会运行的平衡,但也不乏个别地区,以防控为名刁难人员的自由流动,造成不好的影响。比如,有的地方要求从外省过去的人员,一律自费到酒店隔离三天,费用还不菲。且不说低风险地区的人根本不是病毒传播的隐患人群,这种把人拉到正常营业的酒店隔离,也不符合医学上的隔离规范。从多个层面看,这种动辄把所有“外省人员”都拉去隔离的做法,明显有违卫健委“九不准”的明文要求。
再比如,有的地方要求外省人员提前三天报备才能进入,于是有人因没有提前报备而被处罚。出于疫情防控的需求,如果只是要求人员信息报备以方便后续跟踪,还有一定合理性。提前没有报备的,到了之后补上信息也不算晚,但一下子上升到严苛地步,外地人员如果提前不知晓政策,就得承受被处罚的后果,实在难以承受。
疫情防控非常重要,这一点全社会都有广泛共识,民众也普遍高度配合各项防控政策。但需要一再提醒的是,防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确保生命安全,营造更好的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任何地方的疫情防控,都不能背离这个根本目的,不能为了所谓的“安全最大化”,而无视对普通人权利的侵犯。
此前的疫情已经在客观上对经济民生造成冲击,现在更需要重视的,是在守住安全底线的情况下,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运行创造条件,尽量把失去的时间弥补回来。那些不顾疫情好转的现实,反而加码防控的个别地方,应该尽快纠偏。
国家卫健委的“九不准”应该成为镜子,各地在颁布防控政策时需要好好去对照一下。对于那些明显和“九不准”冲突的,也有必要及时纠正和问责,这样才能让正确的防控理念传导到所有基层,保障经济社会的有序运行。
发布于 2022-07-16 01:01:40 回复
发布于 2022-07-15 22:04:21 回复
发布于 2022-07-16 04:37:49 回复
发布于 2022-07-16 03:14:25 回复
发布于 2022-07-15 17:20: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