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泛娱乐29f2指尖-东泛娱乐指尖年

文章介绍:

泛娱乐化的研究

所谓泛文化现象,简言之,即什么都文化了,什么都打出文化幌子,假文化而行。泛文化现象越泛越离奇,越说越邪乎,也有由庸俗走向恶俗的趋向。

比如说,爱赶饭局的,说是饮食文化;爱喝酒的,说是酒文化;爱跳舞的,说是娱乐文化……产苹果的,说是苹果文化;产大葱的,说是大葱文化;养龙虾的,说是龙虾文化;养果子狸的,说是果子狸文化……泛文化并没有到此为止,还在一个劲地泛下去:收藏旧时女人小鞋的,说是抢救“三寸金莲文化”;写乞丐传的,说是研究“丐帮文化”;编造妓女小说的,说是挖掘“妓女文化”……再泛下去,就该有三陪文化、走私文化、吸毒文化、瘟疫文化、恐怖文化……于是乎,文化洋洋大观,却也蝇营狗苟。

泛娱乐化

娱乐其实是一个既抽象又广泛的词语.理论解析是:媒介作为隐喻的意义,强调的是当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媒介上流动时,内容并非保持原貌,而是不断被每一种媒介改变,被每一种媒介赋予不同的意义.简单说就是:看到了会使大家觉得开心或者不同心情的东西.

而“泛娱乐化”比较大的一个面,有点贬义色彩,非主流的东西.

泛娱乐化的意义

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赵雅文在《大众传媒媚俗化的成因及其遏制》一文中指出,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危害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降低受众的文化品位”;二是“减弱受众的社会责任感”;三是“弱化媒介的社会职责”。

作为负面影响,笔者认为:首先,对于泛娱乐化的大众传媒,尤其是对于受众面最广、泛娱乐化程度较高的电视等媒体而言,其降低的,不仅仅是受众的文化品位,连受众的基本判断能力都将受到了损害。受众不断地受到泛娱乐化传媒产品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在浓厚的娱乐氛围下受众对善恶美丑的概念都会变得模糊不清,怎么区分高雅与低俗的能力都将丧失。而大众传媒将会用更低俗的产品占领市场,取悦受众。这将是一个极其可怕的恶性循环。

其次,将本身极其严肃的东西,用娱乐的方法加以加工再向外传播。这种泛娱乐化大众传媒的惯用的做法将会使整个社会缺乏必要的责任感。赵雅文在《大众传媒媚俗化的成因及其遏制》一文中认为“……如果受众长时间陷入刺激、猎奇之中而不能自拔,就会减弱人们对社会的关心和热情,使受众丧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笔者并不认为整个社会和广大受众会丧失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却很耽心泛娱乐化大众传媒对诸多问题是非曲直的混淆和重新定义,很可能使得人们所自认为的责任感、使命感乃至背后的价值观,异化为一种非传统意义上的、带有娱乐性质的错误观点。如果连责任都变成了一种娱乐,将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悲哀。比如香港“古惑仔”电影的盛行,使得人们对黑社会违反律法、戕害社会的威胁视而不见,反而去推崇“江湖义气”、利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价值观。其对受众本身的价值观的影响极为消极。

大众传媒应该不断地反省,受众判断能力和欣赏品位不断下降和社会上诸多不和谐因素,是不是因为大众传媒片面追求效益而不断的泛娱乐化所造成的。大众传媒除了实现自身利益和价值以外,对整个社会负担的责任和义务应该如何的体现出来。

如何看待如今的泛娱乐化?

一、什么是“娱乐”与“泛娱乐”

首先,我想先明确两个概念:

“娱乐”是指人民群众闲暇时的一种打发时间方式,是基本精神需求之一。比如工作忙了一天,约上三五知己喝两杯,回家聊聊天打打游戏,看看综艺。

“泛娱乐”是指的将那些原本并不是以娱乐大众为出发点的事物,改造成娱乐大众。比如前面说的,新闻、文章、教育。新闻是给大家传递信息,而不是讨好观众的;文章是表达观点,而不是哗众取巧的;教育是传递知识,而不应该是吸引注意的。

二、为什么从“娱乐”走向了“泛娱乐”

事实上,这是近代全世界的风潮,而引领这个风潮的正是很多国人都向往的先进国家——“美国”。

1966年,美国记者彼德·马丁与哈拉特·舒曼在《全球化陷阱》首次提出了“奶头乐”(tittytainment)概念,大意就是让人向婴儿含着奶头一样“乐不思蜀”;

1995年,美国召开全世界500多名经济政治界精英的会议,正式提出并开始进行了奶头乐战略,大致内容是“随着生产力和人口的不断提升,只需20%人生产物质,即可满足所有人需求,80%人将被边缘化,他们不必也无法参与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因为这个原因,80%的财富掌握在另外20%的人手中。为了安慰社会中“被遗弃”的人,避免阶层冲突,精英们准备的方法是制造大量的“奶头”— —让令人沉迷的消遣娱乐和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比如:网络、电视和游戏)填满人们的生活、转移其注意力和不满情绪,令其沉浸在“快乐”中不知不觉丧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

进入21世纪之后,尤其是智能化制造的开启(机械臂,工厂机器取代工人),全世界的娱乐化更加明显,原本很多的非娱乐行业都开始娱乐化以“取悦”观众,有些词很反应这种现象,如“吸睛”、“标题党”等等。

可以说,由于21世纪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导致社会环境又发生了变化:社会并不需要那么多人从事直接物质生产,更多的人只能转而从事娱乐生产(门槛相对较低),产出增多的同时,也必然需要引导大家需求增多,于是便“泛娱乐”了。

三、如何正确看待“泛娱乐”?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泛娱乐将会是必然的结果。生产力发展之后,社会关系一定是要与其相适应的,所以过于恐惧或者说排斥“泛娱乐”化,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而且从结果上也改变不了什么。例如:以前认为的玩游戏不好,看动画片不好等等,现在已经变成巨大的产业,很多人在享受,也有很多人在依靠它吃饭。

一个事物的产生,总是有它的历史意义,也一定是有好也有坏的。

因此,对于“泛娱乐”的变化,我们应该尝试着去接受它,去了解它,最后适应它。

我觉得大致有以下3点:

① 从生产端,未来大部分面向大众用户的产品可能都是通俗的,热闹的,娱乐的

② 从消费端,用更喜欢的是简单,不需要思考的直接快感

③ 从学习端,请记住,娱乐并不是适合用来学习以及认识事物。

面对“泛娱乐”的社会,我想只要明白以上3点,从你当下出发,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即可。

最后,我想提起一部电影,《黑客帝国》。

事实上,电影里面的世界有点像“泛娱乐”,人类并不需进行物质生产,生产是由母体进行的,人类沉浸在一个巨大的虚幻游戏中(娱乐),以此来供养母体。


原文链接:https://671922.com/24934.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6 11:58:03  回复
育是传递知识,而不应该是吸引注意的。二、为什么从“娱乐”走向了“泛娱乐”事实上,这是近代全世界的风潮,而引领这个风潮的正是很多国人都向往的先进国家——“美国”。1966年,美国记者彼德·马丁与哈拉特·舒曼在《全球化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6 10:44:51  回复
”进入21世纪之后,尤其是智能化制造的开启(机械臂,工厂机器取代工人),全世界的娱乐化更加明显,原本很多的非娱乐行业都开始娱乐化以“取悦”观众,有些词很反应这种现象,如“吸睛”、“标题党”等等。可以说,由于21世纪生产力的继续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6 08:17:49  回复
什么是“娱乐”与“泛娱乐”首先,我想先明确两个概念:“娱乐”是指人民群众闲暇时的一种打发时间方式,是基本精神需求之一。比如工作忙了一天,约上三五知己喝两杯,回家聊聊天打打游戏,看看综艺。“泛娱乐”是指的将那些原本并不是以娱乐大众为出发点的事物,改造成娱乐大众。比如前面说的,新闻、文章、教育。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6 11:12:56  回复
品位”;二是“减弱受众的社会责任感”;三是“弱化媒介的社会职责”。作为负面影响,笔者认为:首先,对于泛娱乐化的大众传媒,尤其是对于受众面最广、泛娱乐化程度较高的电视等媒体而言,其降低的,不仅仅是受众的文化品位,连受众的基本判断能力都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6 15:11:28  回复
“泛娱乐”,人类并不需进行物质生产,生产是由母体进行的,人类沉浸在一个巨大的虚幻游戏中(娱乐),以此来供养母体。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