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绍:
谁给点激情点粤语歌,兴奋hig点的 比如 古巨基的爆了 越多越好 开心点的粤语歌
郭富城
无忌
我们要睡觉
2012
陈冠希--要来便来
什么是潮流
幻象漂移
娱乐零零狗
请给我100个理论力学受力分析图!
一、 承重框架如图所示,重物重W=490N,杆件和滑轮的重量略去不计,滑轮的半径为 0.1m。试求A和C点的约束反力。
二、 图示半圆形凸轮以等速 v=100mm/s向右运动,通过CD杆使重物M上下运动。已知凸轮半径R=100mm,重物质量为 m =10Kg,C轮半径不计。 试求当φ=45°时重物M对CD杆的压力。
三、 均质杆 AG与BG由相同材料制成,在G点铰接,二杆位于同一铅垂面内,并放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如图所示。已知 AG=250mm,BG=400mm,GG1=240mm。若系统由静止开始释放,求当A、B、G在同一直线上时,A与B二端点各自移动的距离为多少?
四、 在图示曲柄连杆机构中,曲柄与连杆均看作均质杆,质量各为 m1 、 m2 ,长度均为 r。初始时,曲柄OA静止地处于水平向右的位置,OA上作用一不变的转动力矩 M。求曲柄转过一周时的角速度。
五、 两均质杆 OA和O1B的上端铰支固定,下端与杆AB铰链联结,使OA与O1B铅垂,而AB水平,并都在同一铅垂面内,如图所示。如果在铰链A处作用一水平向右的冲量S,并设各铰链均光滑,三杆重量相等,且OA=O1B=AB=l。求每根杆的偏角。
六、 带有水平滑槽的套杆可沿固定板的铅垂导轨运动,从而带动销钉 P沿半径R=200mm的圆弧滑槽运动。已知套杆以匀速v=2m/s沿铅垂方向向上运动,求当y=100mm时线段OP的角加速度 。
七、 图示一半径为 R的光滑圆环,平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并可绕通过环心并与其垂直的轴O转动,另有一均质杆,长为 、重为W,A端铰链于环的内缘,B端始终压在轮缘上。已知R=400mm,W=100N。若在某瞬时,圆环的角速度ω=3r/s,角加速度ε=6r/s2,求该瞬时杆的A、B端所受的力。
八、 图示机构,已知 OD=l,OC=R,杆件的质量及摩擦忽略不计。设机构于图示α角度的位置平衡,试用虚位移原理求力P和Q之间的关系。
图要横着看
我也想给你100个
但发不了那么多....
又丧又痛的R级片《海边的曼彻斯特》深度解析
本文由剧透社原创!
写在前面:烂片滚粗 生活就是shi,《海边的曼彻斯特》才是我心目中的最佳!!!
影片分级:R级(含有大量粗口、少量暴力镜头)
导演:肯尼思·洛纳根
主演:卡西·阿弗莱克、卢卡斯·赫奇斯、米歇尔·威廉姆斯
最佳观影姿势:高清蓝光版本片源已出,躺家里看吧。
推荐人群:所有成年人。
一个字评语:碉堡了。
任性打分:100分!!!(10分制)
一、简评
这是部从剧情到风格都非常统一的电影,当你跟着主角走到故事的结局,绝对会感觉意犹未尽。
导演用”平行剪辑“的方式,串起现在和过去两条线,巧妙的把男主角悲观丧气的情绪和内心痛苦的回忆不断地交织缠绕。
这也引得观众们跟着主角不断入戏,跟着他一起叹气,忧伤,从而完成了一个非常出色的故事。
二、故事
美国,波士顿。
李(LEE)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修理工。
他还是个对所有事情都表现出毫无所谓的厌世者。
他性格孤僻、暴躁、易怒,一言不合就出口成脏,二言不合就动拳头。
有天,李的哥哥因病去世。为了料理哥哥的后事,他回到了故乡曼彻斯特。
他得知,哥哥留下了大部分遗产,但他同时需要成为侄儿帕特里克的监护人,并照顾他成人。
一个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人,怎么才能照顾好叛逆期的侄儿呢?
不过比起照顾侄子,更让李无法接受的事是,他必须离开波士顿,回到家乡。
对李来说,这个看似平静的小镇,实在留有太多痛苦的记忆。
而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逐渐发现了他记忆里的秘密。
多年前,他用壁炉生火,忘了装上罩子,引起火灾。
因为他的错误,两个乖巧机灵的女儿,一个襁褓中的儿子,全部葬身火海。
妻子因此离他而去,而李也从此一蹶不振,过上了生不如死的潦倒生活。
三、角色
在了解了李的过去之后,我似乎也从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变成了亲身体验者。
因为电影镜头从停尸间到殡仪馆,从学校冰球场到幽暗的小屋,缓缓流动——
这种被细腻捕捉的生活悲痛和孤独感,很容易让我感受到。
比如,刚刚失去父亲的帕特里克,打开冰箱,看到冰冻鸡肉,他想到冰柜中父亲的尸体而嚎啕大哭。
比如说,在儿女惨死的第二天,李在警局接受询问。他忽然抢过一把手枪,朝自己头上开枪。
但因为没有打开保险,他笨拙而慌张的拉动着枪栓。当警察们蜂拥而上,把李按住时,他痛苦的发出一声:PLEASE...
这些具体而琐碎的细节,把观众从座位上拉起身,把你拖进银幕里,那些锥心的痛,让你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而影片里四处充斥着再真实不过的对白,也让人感觉这不是电影,只是普通的日常。
尤其是对手戏最多的主角李和侄子两个人。
他们是那样的相似,一样痛失心爱之人,一样压抑,一样不会表达自己,所以总是对彼此剑拔弩张。
想想看,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
有时候越亲近的人,往往就越容易恶言相向,但情绪底下隐藏的,是对彼此的担忧和在意。
但按照心灵鸡汤电影的一般套路,接下来的剧情应该就此反转——
李在照顾侄儿的过程中,完成了心灵的救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但《海边的曼彻斯特》显然不是。
李最终没能消除内心的负罪感,他无法与犯下大错的自己握手言和。
他将继续在庸常的生活里,痛苦而纠结的,挣扎下去,直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天。
四、G点
影片的最高潮部分,出现在主角李与前妻相遇的戏份。
前妻对李说:我曾经对你说过很多过份的话,我的心很痛,其实我知道你的心也很痛。
此时此刻,她已经原谅了他,并且希望他也能走出去。
可李表示,他没办法原谅自己。
因为有些痛苦,有些人即便耗尽一生时间,也没法走出去。
极度压抑的人格,已经取代了他悲痛发生时的大哭大闹,呈现出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死的状态”。
“他心里面,已经什么都没有了。”
卡西·阿弗莱克精湛的演技,在这段对手戏里展现的淋漓尽致——
简单、凌厉。
这种压抑式的表演,往往比崩溃更加令人悲痛。
即使是面无表情,单从他眼神的漂移,手指的蜷曲,眉毛细微的颤动,都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情感。
几段自我叙述的对白,让人想起来就觉得心酸。
而借助卡西的表演,我们也能更好的理解和感受到李这个角色的转变、焦躁和痛苦。
单靠这段高潮戏,就足以让他拿到包括奥斯卡在内的38个影帝了。
卡西·阿弗莱克,实至名归。
所以,这是我个人2016年看过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
时间会冲淡许多事情,但有些伤痕,是怎么也洗刷不掉的。
既然放不下,那就带着它一起走吧。
生命中的许多事都无法预料,可能在你最幸福的时候,
让你跌落谷底,也可以在你最低潮的时候,给你久违的光明。
酸中带甜,苦中作乐,人生不就是如此么?
《海边的曼彻斯特》会让你明白,电影不只有大起大落、大开大合,还有一种平淡、柔和,却难以言喻的力量。
- END -
更多精彩影视娱乐内容尽在剧透社
游戏跟学习有区别吗?
简而言之:学习是你大爷,而游戏是你小弟。
为什么游戏的快感大于学习?
这里题主混淆了一个概念,并非大脑只对游戏产生快感,而是让大脑产生快感的活动才被称为“游戏”。
《辞海》对“游戏”这个词的定义便是
以直接获得快感为主要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
也就是说,游戏的发明,本身目的就是为了激发人的快感,而学习不是。这个问题有点类似于“为什么人们不追捧科学家而是追捧娱乐明星”,答案很简单,娱乐明星本来就是为了娱乐大众,而科学家的本职工作其实跟大众没多大的关系,如果娱乐明星不能娱乐大众这才是有问题。
然而事实上学习与游戏并非严格区分的概念,学习本身是为了理解和掌握技能、获得知识与观念的过程,游戏也可能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学习的概念是相当宽泛的,作为一种无法避免的长期的过程,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学习,哪怕是在游戏当中,我们也需要学习游戏规则。举个例子,对于喜爱音乐的人而言,学习音乐是快乐的,然而让他学习数学,他可能就难以获得快乐。这就说明我们厌恶的并非学习本身,而是某种特定的学习活动。
活动与活动才能进行直观的比较。一般我们说“喜欢打游戏而不喜欢学习”指的是「学校教育」以及「电子游戏」两种活动的比较。为什么我们更喜欢「电子游戏」而非「学校教育」?因为学校教育并不以娱乐学生为目的,游戏则相反。
大脑喜欢立竿见影的反馈,但在学习教育中,一般在小学中期开始就没有类似于“奖励小红花”之类的奖励活动了,有的只是长期的成效,而这个远期的结果难以激发奖励机制。十年后登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的理想在不比眼前的一块巧克力更能激发快感。人们可能会在学习过程中给自己建立一个奖励制度,比如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时可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这时候就相当于自我奖励。但学习教育的方向一般多而杂,一个人几乎不可能对全部科目都感兴趣,加上重复枯燥的练习方式,往往会让一个人对学校教育感到厌倦。
为什么学校教育这么无聊?只因为学校教育只要让你学到知识,完成升学,也就完成了目的,学生学得快不快乐并不在学校教育的考虑范畴之内,即使考虑,也只是作为与学习效果挂钩的一种评定方式。
与之相反的是,电子游戏的开发者只有一个最简单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讨好玩家。想要探索?直接给你一大块未知地和无数的故事给你探索;想要反馈?无论是砍怪后的“打击感”还是击杀小兵后的金钱反馈,都经过长期的研究,力求1毫秒不差地让玩家感受到最强的反馈;想要竞争?直接让你对线或者互推基地,与人斗其乐无穷;想要目标?直接挂个任务目标给你,完成的时候伴随着音效和视觉效果,很酷,很炫,就是为了告诉你你达成了目标……各种互动方式无不准确地戳着人类快感的G点。以前在知乎看到一个有意思的表述,记得不太清楚了,但具体意思是:“如果上千名游戏开发者用几年时间都还没有教师随便讲讲更吸引人,岂不是游戏开发者的失败?”
为什么人类没有进化出“学习时产生快感”?
对一般人而言,教育的历史比想象中要短得多。
以中国而论,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文盲率高达80%,小学入学率20%,今天大家都在为学习而抱怨,殊不知在不过数十年前这是普通民众几乎不可企及的权利。哪怕是在发展得更早的西方,国民教育也不过比中国多了100年的历史。在此之前,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不过是学会一两门手工业或者农业生产技能,娶妻生子,就这样平淡地过完一生,完全与学校教育无缘。
进化的本质是淘汰。在这先假设“学习时产生快感”是一种确定的特性,那么想要全部人都拥有这种特性,就必须让在学习时产生快感的人在生存竞争中更具有优势,将所有无法在学习时产生快感的人淘汰掉,才能称得上进化出了这种特性。
但进化的过程是极为漫长的,往往以万年为单位,以人类文明社会的历史之短暂显然不足以产生一种激发快感的新特性。另一方面,维系人类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放弃简单的生存淘汰,这也就代表进入了文明社会阶段,就很少会出现因为某种特性淘汰的现象,就算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也足以活到传续薪火的岁数,将自己的基因流传下来——更何况在历史中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才是大多数。
只有在学习是生存的唯一方式并且每个人都以学习为载体进行生存竞争时,才有可能发生喜爱学习的人淘汰不爱学习的人的情形(在这里还需要把喜爱学习当成是一种可遗传而不可后天习得的特性),而这很明显与现实状况并不相符。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中是不可能进化出“学习时产生快感”的特性的。
另一方面,“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宽泛的过程,大脑的奖励机制不可能是针对这么漫长的过程产生奖励的。以足球为例,大脑奖励的并非”足球“这一个项目,而是”在竞争场合获得胜利“这一个条件。大脑也不会因为是游戏就奖励,不会因为是学习就完全不产生快感,一个无聊透顶的游戏也会让人感到厌烦,一次成功的学习体验也可以让人感到快乐。任何活动项目,只要满足了大脑奖励的条件,就会让人感到快乐,只是目前对比而言,游戏能更多地满足产生快乐的条件而已。
发布于 2022-07-16 21:25:32 回复
发布于 2022-07-17 04:30:24 回复
发布于 2022-07-17 00:08: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