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荣耀孙权为什么要打周瑜-周瑜为什么不服孙权

文章介绍:

孙权为何猜忌周瑜??

周瑜和孙策是志同道合的铁哥们,他们倒是打天下的好搭档,但到了孙权手里我觉得周瑜还是早点死的好.不然的话张昭陆逊就是好榜样,可能结局比他们还不如.因为周瑜的威胁力比他们都大得多.而历史上能打仗的战将又有几个有好结局. 周瑜的德才恐怕在孔明之上. 既使在《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中,读者也可以看出孙刘联盟中,孙权是主力,周瑜是主帅,而孔明当时不过是个说客。孔明来东吴游说之前,孙权、周瑜、鲁肃等主战派人数虽少,但是高层决策者,孔明游说的作用不过是孙权外请讲师给自己的部下洗脑而已。 往事越千年。苏东坡在《赤壁怀古》一词中赞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生心高气傲的苏东坡把周瑜写得如此潇洒,令人心仪。 周瑜是文武全才,二十出头即协助孙策奠定孙吴基业,23岁为中郎将,25岁竟成为托孤重臣,总指挥赤壁之战,一战奠定三足鼎立局面,小小年龄就能同时制衡曹刘两位枭雄。周瑜还是个优秀的军师将领,打仗能身先士卒,又是个极有艺术才华的武将,相传他酒后听歌,也能把奏错的曲子指出。因而时人有云:“曲有误,周郎顾。” 难怪苏东坡心仪周郎。 周瑜没有计较这等小事,仍是以忠以勇、以智以谋赢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周瑜还极有亲和力。老将程普原来对周瑜很有意见,“数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较。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如饮美酒,不觉自醉。 现在来看周瑜不是孔明气死的,而是才高盖主、功高震主,遭主公猜忌郁闷伤痛而死! 史书上说,周瑜对刘备印象不好,刘备也坏得出奇,一日与孙吴君臣大宴,与权独语:“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这样的挑拨离间,孙权再英明,也难免心生疑忌。 总之,历史上握有重兵的将领是没有不受猜忌的,周瑜之选择孙瑜一起取蜀一方面是他们曾合作过可能也合得来,最主要的我认为孙瑜是宗室,如果取蜀成功留他镇守周瑜回来孙权会更放心.不然的话周瑜为什么还没开战就事先声明这些就是生怕孙权不放心,而刘备能对孙权说出那样离间的话还是看听话的对象的,至少是有这种可能.因为当时东吴的领土只有周瑜的一块远离本土位于长江北岸.曹操对他的劝降就是在那个时候.如果周瑜再搞得大点,就有可能形成楚汉相争时韩信那样作为另一种势力的格局.孙权不对刘备采取行动除了不敢对备贸然动手外难道就没有让刘备和周瑜制衡的意思么?你看看孙权和周瑜子女那种亲上加亲的关系,(我认为那都是周瑜在世时定下的)只有越是不信任才会这么作以消除彼此的猜忌.幸好周瑜死的早,要不然不是取蜀受挫坏了名声,就是功高镇主徒受猜忌,没准会有邓艾钟会的下场也不一定。 看周郎一生,忠勇胆识过人,才艺貌德超群,只是不如鲁肃忠厚,与盟友刘备过于较真,并有好为人师之嫌(曲有误,周朗顾)。这些“小节”最终导致孙权猜忌,而小说家罗贯中又是拥刘派,于是英雄周郎在他笔下就成了“小气鬼”,并千古流传。

周瑜的一生,为何得到了孙权的重用呢?

江东才俊周公瑾,英发雄姿逸兴飞。

弦歌频顾知雅意,樯橹弹指化烟灰。

三分天地千秋雪,一舞剑器万夫摧。

为有凌云多壮志,何憾此生太短悲?

以前总是和大家讨论那个时代的枭雄和猛将,当然,这也是广大三国迷们所喜闻乐见、津津乐道的。

在读三国的时候,我们通常会遇到三种人:枭雄、谋士和猛将。在那个纷纭的乱世,枭雄是一个集团大政目标的决策层,谋士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运筹帷幄的策划层,而武将则是具体步骤的实施层。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并不是每一个谋士都能算得上是策划层。比如说贾诩,他虽然算无遗策,但他实际上并未为一个清晰的政治战略而进行设计;再如司马懿,他虽然做过谋士,后来也掌握了政权,但他也没有为了某个政治抱负而倾心沥血。

真正能称得上策划层的,在魏有郭嘉,在蜀有诸葛亮,在吴有周瑜。这三位是有战略思想的,有政治抱负的,他们既是谋略家,也是政治家。咱们今天就主要来聊聊周瑜。

人生沉浮际遇,乱世就是舞台。能成就多大的事业,关键在于你有多大的格局。有些人则天生就是为大格局而生的。周瑜,就是这样的人。

江东的格局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无到有的开拓阶段,这一时期的决策人物是孙坚;从小到大的扩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决策人物是孙策;从动到定的稳固阶段,这一时期的决策人自然是孙权了,而在这个阶段,鼎立三分的大局正式形成。

我们可以发现,鼎立的魏蜀吴三方的大政方针是不同的:曹操想统一,刘备也想统一,他们俩之间的矛盾不过是谁统一谁的区别,而只有孙权是不希望统一的。原因很清楚:从政治上看,孙策既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便利条件,也没有“汉室宗亲”的堂皇旗帜;从资源上看,东吴集团缺少在中原地区纵横捭阖的大规模骑兵军团;从思想上看,东吴的政治团伙和老百姓们由于优裕的生活也缺乏北进中原、一统天下的意愿。

但是,东吴在开拓和扩张时期是不缺乏进取心的,尤其是在孙策时期。其实在东吴的各个阶段,最佳搭档是孙策和周瑜。两个年轻人都是那么的精力充沛,朝气蓬勃,野心勃勃。所以在这段时间,孙吴集团上下一心,共同拼搏,横行江东,所向披靡,获得了最大的成就,打下了一片壮丽富庶的大好江山。而周瑜则是这个集团中最为功不可没的一员。

孙策死后,东吴集团失去了强力的鞭策者,最上层其实已经开始逐步丧失勃勃的进取心,大政战略趋向于保守。周瑜是这个集团唯一一个既具备战略头脑还保持着进取雄心的关键人物。不要认为孙权仍然重用周瑜,就意味着他支持周瑜,实际上周瑜从来没有得到孙权的真正支持。而周瑜的“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器量广大”反而妨碍了孙权的固守战略,引起了他的顾虑,“恐不久为人臣耳”。

那么,为什么孙权仍然重用周瑜呢?咱们打个比方,世事往往不如人意,理想与现实是有区别的。如果志在天下,奋力前行,虽壮志未酬,没能一统天下,但却通过奋斗得以鼎立一方;志在鼎立者,虽未能三分天下,却也能偏安一隅;而志在偏安一隅者,往往连自己的一方天地都守不住。

我们这就明白了,为什么诸葛亮殚精竭虑也要六出祁山,剑指中原。就算你想偏安一方,休养生息,可人家曹魏就能容得下你如此舒服?想得美!今日稳守,明日不战,等到人家打上门来的时候,将士们不要说奋力一战了,连抵御之心恐怕都没有了。

在这一点上,周瑜和诸葛亮观念是一致的:在乱世中求存,犹如逆水行舟,不行则退,当一个集体丧失了进取心的那一刻起,就是沦亡的开端。

周瑜曾经向孙权提出过“二分天下”的战略理念,大概意思是,与刘备联合一同进取西蜀,得到川蜀后再吞并汉中张鲁,让刘备固守其地,结援马超。而周瑜回兵占据襄阳,以图北方。

从纸面上看,这个计划似乎挺难实现的。但我们必须考虑到周瑜是什么情况下提出的这个战略构想。周瑜先前认为刘备这个不可靠,将来是个威胁。于是就向孙权献策,想设法将刘备软禁起来,防止刘备坐大,但孙权认为应该与刘备联手抗击曹操,就拒绝了周瑜的提议。而周瑜随后又献上与刘备联手西征川蜀之计。

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周瑜对刘备并没有什么好感,也根本不可能在攻下西川和汉中后还要让给刘备。那周瑜是想干什么呢?大家一合兵,刘备势力肯定就被顺理成章地驱出了荆州,大家合兵入川,半路上周瑜能有一万种办法随时解决掉这个心腹大患。

但周瑜英年早逝,导致这个计划彻底搁浅,而刘备也借机赖在荆州不走,后来与东吴还发生了龌龊,双方大打出手。

周瑜的死,是东吴集团最为惨重的损失。周瑜是东吴四大都督中唯一一个心中燃烧着激情,胸怀天下的英才。周瑜死后,东吴彻底丧失了进取天下的雄心和魄力,全面进入防御时代。

一个人没有了激情,人生将黯淡无光;而一个集体或者国家,没有了激情,也就失去了进取的动力。东吴三代主公,孙权时代虽然是最长的,但却失去了最鲜亮的青春色彩。所以才被雄镇荆州的关羽蔑视为“江东鼠辈!”

孙权登基,让张昭下不了台,他们之间有什么仇恨吗?

孙权在自己称帝的继位典礼当天,狠狠打了张昭的脸。孙权为什么要如此对待张昭呢?要知道,这可是他大哥孙策留给自己的托孤重臣啊!

当然,元老派已经势弱,完全无法阻挡孙权了,但也没有必要这么狠吧?毕竟张昭等人过去也有不小的功劳。

其实这口闷气,孙权已经憋了六七年,终于在继位大典上彻底释放了。

曹丕于公元220年称帝,曹叡于公元226年继位;刘备于公元221年称帝,刘禅于公元223年继位。而孙权呢?公元222年孙权封王,公元229年才称帝。

孙权为什么会这么晚才称帝呢?因为在孙权封王到称帝之间的七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在夷陵之战刚开始时,孙权就被封王了。因为此时的孙权正在与刘备对峙,为避免曹丕趁火打劫,于是向曹丕称臣,曹丕册封孙权为吴王。

单看这件曹丕册封孙权为吴王这件事,从孙权的个人利益出发,其实并不算吃亏。因为在成为吴王之前,孙权并没有王爵。因为类似的头衔,如果没有响应的实力搭配,就只能是一个空衔而已。但反过来也能这样说:如果一个人的头衔是王或者皇,他肯定能凭空多出许多实质性的权力,这是法理赋予的。

就事论事地说,孙权对于东吴的控制力并不强,如果没有曹丕的册封,他很难成为吴王。

即使孙权被册封为吴王,下面的重臣也是接连给孙权脸色看。目的只有一个:让孙权认清自己的身份,不要得意忘形,这批重臣的领袖之一就是张昭。

孙权封王后,自然得大宴群臣,因为这是一件盛大的喜事啊!于是在宴会上,孙权高兴地对大家说:今晚吃好喝好,不醉无归!张昭听完这番话,直接离席而去了。孙权叫人请回张昭说:这就是大家乐一乐罢了,您为什么要生气呢?张昭说:当年纣王的酒池肉林,也就是大家乐一乐罢了。好好的一场酒宴,直接不欢而散。

从大道理上讲,张昭说得很有道理:前方将士在打仗,许多老百姓在挨饿,国家内忧外患,我们这样肆无忌惮地狂欢作乐,显然不是应该的。可问题是:从现实角度看,首领终于可以戴王冠了,也拥有了与皇帝类似的排场,这样大的喜事,大家放纵几天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张昭这种做法,到底是真心劝谏还是故意打脸?我认为二者兼而有之。

再看虞翻,做得更绝。也是在孙权封王不久后,孙权大宴文武。酒至半酣,孙权起身给大家敬酒。敬到虞翻时,虞翻一副醉得不能坐起的样子,孙权只好绕过他,继续给别人敬酒。可孙权刚离开,虞翻就坐起来了,跟没事人一样。

孙权一看虞翻如此不给面子,气得直接拔出宝剑要杀虞翻。有人赶紧把孙权抱住,冲动是魔鬼!但此刻的孙权正在气头上,无论如何都要砍死虞翻。好说歹说,孙权才算是消了气。

后世众人在评论这件事的时候,总是说孙权小题大做。可从封建皇权的角度看,虞翻这种做法就是大不敬啊!

君主敬酒,恐怕刚端起酒杯,群臣就该全体起立了。君主敬酒,臣下应该诚惶诚恐,这才叫上下尊卑。不要说在封建时代,就是在当代,公司老板给你敬酒,你毫不理会地埋头大吃,本身就是在挑战老板的权威啊!

从这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孙权被封王,大家对他依然是不服气的。这还是曹丕封的王,如果孙权想自己称王,恐怕比较困难;至于自己称帝?洗洗睡吧!

来而不往非礼也,孙权封王之后,立刻开始打压张昭等元老派。

孙权设置了丞相一职,大家都推举张昭当丞相,而且以张昭的资格,自然也应该当这个丞相。但孙权说死说活就是不同意:张公年纪大了,我怎么忍心让他继续受累呢?于是就让孙劭当了丞相。而没过几年孙劭就死了,大家又推举张昭当丞相。孙权依然找各种理由,就是不让张昭当丞相。于是,顾雍当了丞相。

面对此情此景,张昭也是不客气地直接怼孙权:当年你妈和你哥把你托付给了我,不是把我托付给了你!我们俩谁该管谁,你小子弄清楚没有?

虞翻很狂,敢当面让孙权下不来台,所以虞翻也是被孙权一路连消带打。虞翻是土生土长的江南实力派,孙策入江东前,虞翻是王朗的功曹;孙策打败王朗后,虞翻就成了孙策的功曹。而且孙策以朋友之礼对待虞翻,亲自前往虞翻的家中拜访。看看这种做派,就知道虞翻不是好惹的,这也是虞翻敢于招惹孙权的底气所在。

用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说:虞翻正直,孙权无容人之量。但用现实的权力博弈看,显然是以虞翻为代表的江南实力派,试图与孙权分庭抗礼。而孙权则通过打压虞翻的方式让反对派们明白,君主的权威是不容挑战的。于是,虞翻最终被流放交州,终生都没能再回东吴。

张昭和虞翻公然与孙权分庭抗礼,孙权则不断打击二人,史书对此的记载较为含糊,但基本事实却是清晰的。

而周瑜一系与孙权分庭抗礼的事,以及孙权打击周瑜一系的事,不但写得含糊其词,而且事实也记录得比较曲折。周瑜病逝之后,周瑜一系的地位开始不断下降。孙权称帝后,对周瑜一系的打压更是变本加厉,以至于旁观者都有些看不下去了。

孙权为什么要打压周瑜一系呢?史书说是因为周瑜的子侄都不争气。其实更深的原因是因为周瑜一系的地位太高,他的子侄和元老派有着太多的共鸣之处。

周瑜一系受到打压并不是孤立的。周瑜一系与张昭和虞翻等人的遭遇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

周瑜的大儿子周循死得比较早,小儿子周胤因犯罪被贬为平民。若干年后,众多大佬看到周瑜儿子的这种下场,大概都有兔死狐悲的感觉,于是就希望孙权给周胤一个机会。但是孙权说:不是我不想给他机会,而是他太不争气。既然你们都求情,那我就再原谅他一次。但就在当年,周胤死了。周瑜的侄子周峻死后,人们希望周峻的儿子接替周峻的职务。孙权说:周峻的儿子太不成器,我重用他是对国家不负责,也是对他不负责,还不如让他坐在家里吃闲饭去。

孙权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就需要把能与自己分庭抗礼的元老派都挤到边缘地位。而张昭、虞翻和周瑜的子侄受到打压,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


原文链接:https://671922.com/26946.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7 22:57:50  回复
文章介绍:1、孙权为何猜忌周瑜??2、周瑜的一生,为何得到了孙权的重用呢?3、孙权登基,让张昭下不了台,他们之间有什么仇恨吗?孙权为何猜忌周瑜??周瑜和孙策是志同道合的铁哥们,他们倒是打天下的好搭档,但到了孙权手里我觉得周瑜还是早点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8 01:37:11  回复
的江南实力派,孙策入江东前,虞翻是王朗的功曹;孙策打败王朗后,虞翻就成了孙策的功曹。而且孙策以朋友之礼对待虞翻,亲自前往虞翻的家中拜访。看看这种做派,就知道虞翻不是好惹的,这也是虞翻敢于招惹孙权的底气所在。用冠冕堂皇的大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8 06:19:24  回复
雄镇荆州的关羽蔑视为“江东鼠辈!”孙权登基,让张昭下不了台,他们之间有什么仇恨吗?孙权在自己称帝的继位典礼当天,狠狠打了张昭的脸。孙权为什么要如此对待张昭呢?要知道,这可是他大哥孙策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7 22:46:57  回复
下场也不一定。看周郎一生,忠勇胆识过人,才艺貌德超群,只是不如鲁肃忠厚,与盟友刘备过于较真,并有好为人师之嫌(曲有误,周朗顾)。这些“小节”最终导致孙权猜忌,而小说家罗贯中又是拥刘派,于是英雄周郎在他笔下就成了“小气鬼”,并千古流传。周瑜的一生,为何得到了孙权的重用呢?江东才俊周公瑾,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