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绍:
20世纪中国的主要娱乐方式
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
80年代到90年代,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是听收音机、阅读报纸杂志和看电视。加上当时不少出租DVD的店铺涌现了出来,也有不少人开始租碟看电影。后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使用电脑。电脑兴起后,用户开始更喜欢在网络打法时间。既可以在网络上看电视剧,也可以玩很多有趣的单击游戏。再后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的娱乐时间更多的花在了手机端。从内容形态上,电视剧、电影、综艺、短视频也多面开花。除此之外,游戏也有了更长足的发展,基于微信生态系统的小游戏可以打发碎片化的时间,还有王者、吃鸡这样的游戏成为了全民娱乐。
急急急、、中国最近100年的家庭娱乐活动变化
1900年至2010年,一百一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沧桑巨变,家庭娱乐活动也是天壤之别,容我时间给你详细答一下。
现在简说一下。
1900年-1911年,书香门等的一家人诗词唱和。票友教子女唱戏,穷人教孩子练摊、学当奴才,卖不起灯油的,一关灯就睡下造人去了。
其中,革命党家庭,在自捻火药,偷印传单,满清权贵们在家里吸鸦片。
1912年以后,政府不许过阴历年,全家人偷偷过旧历年(中国传统春节),逢国庆节大家造旗子。遗老遗少们哭穷,到茶馆听戏,回到家自学看手相,
20年代,基本依旧。
30年代,青年们聚在一起偷偷传看各种传抄或油印的革命报刊小册子,长辈们教他们抽大烟以使他们醉生梦生,不去闹革命。北方资产阶级开舞会,穷奢极欲;交际花们醉生梦死,穷人更是点不起灯油,天黑就造人。南方山区红军将士开会、学习、练枪法,没有什么家庭娱乐。
……
……
七十年代就是造人,娱乐就是造人,吹喇叭,唱革命京剧,学忠家舞;小孩是滚铁环、拍洋画、叠老包(农村,其实就是拍洋画)
七十年代,整个生活都被集体化了,没有人敢于直说家庭、个人什么的,也没有娱乐生活这样的词,一切都是集体的,一切都挂上政治的名义。
所以,七十年代家庭生活也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明的,一个是暗的:明的是一家几口也有可能出现两大阵营,不论白天黑夜都开会,学习忠字舞,刻苦学习战斗本领,要解放全世界四分之三饥寒交迫的人民,开战武斗,批斗别人或被别人批斗,说副主席好然后又全面否定之,主要是集体生活。
暗的一部分——秘密进行的家庭娱乐生活——偷偷传抄天安门诗钞和手抄本《第二次握手》等。
而单个的家庭娱乐就是“造人”,成批的儿童充满这个热闹的世界,让世界更加热闹,但是因工作、公务或流放而造成的各种夫妇分居使造人运动也经常停止,但是没有手续的同居也并不比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更少——说是一部分人作风不好也行,说他们是随时随地热爱生活、随遇而安也好,细想,还是后面这一个评价更人性化,更公允。
女的打毛衣,男的打小孩。
八十年代,大家热读“伤痕文学”,全村聚到有电视的人家看《红楼梦》、看《西游记》、《上海滩》……爱读书的开始读《山西民间文学》、《父母必读》,搜集古币、又开始了集邮热。所有的人都想当诗人,大家都在家里读诗,写诗,不论吃饭睡觉,都谈论着文学话题。农村妇女持续打毛衣、纳鞋垫热。
九十年代,成人是打麻将、看电视,有钱的人开始家里唱卡拉OK,置不起设备的去歌厅里唱,或在暑假露天的街头对着一台电视来唱,一群闲人看着,鼓掌或不鼓掌。有点思想的青年夜里在家读《读者》、《青年文摘》、《辽宁青年》等。捣蛋一点的,溜到街上打台球、划旱冰、玩电子游戏。
21世纪第一个年代,上网普及了,父母和儿童抢电脑玩游戏,老太太也会上网偷菜——不对,是摘菜!斗地主、许多人夜夜笙歌,天上人间过得是。全民反思,为什么中国现在是这样?骂房价、议论焦点新闻,点击贴子,全民主动或被动点击下,炒火一个个新鲜事物。
给我时间,详细说说。不要急!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人们娱乐方式有哪些?有何变化?
1、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的露天电影,现在的个性化的家庭影院;
2、收音机中收听样板戏,到现在遍地开花卡拉OK;
3、单纯地追求“吃饱饭”,到现在追求生命质量的健身运动;
4、打台球,现在的网络游戏;
5、看小人书到观看各种电视剧。
30年对于具体的每一个人来说,最能反映变化过程无外乎吃穿住行。
精神消费上更是30年前的人所无法想像的,现在人的阅历和思想超越了父辈,典型如日常接触的电视、电影、唱片。
手机与世界相连接,进而影响着大多数的中国人。
扩展资料:
现在的各种娱乐方式:
1、电视
电视引进中国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代表性事件是1958年成立的中央电视台开始试播(当时还叫“北京电视台”),央视也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以近邻日本为例,怀旧感十足的《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中,东京城区的人们看上黑白电视也是50年代末的事情。差不多在二十年后,大街小巷的人们聚集电视机前面围观的场景在中国重演。
电视对走过80年代的几代人来说都是一份珍藏的回忆,屏幕发光的13寸电视机打开了一个国家封闭已久的大门。
2、电影
无论是作为一种视听艺术还是娱乐手段,电影的出现都比电视更早,它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过强烈的冲击变化。
虽然中间甚至一直到现在都受到电视的冲击,不过电影依然拥有它无以伦比的魅力,这也让成千上万的人涌入电影院,而不是守在家中面对背投等技术都换不来的环境。中国电影始于世纪初,跟随世界电影的大潮走过了默片、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等多个阶段。
3、录像带
录像带的流行要分开来说,80年代电视机得到迅速普及,与电视机配套的录像机跟着走上了历史舞台。当时电视节目也不丰富,它既可以弥补电视的单一缺陷,用来看电影,实用性极佳。
从80年代到90年代,受当时港片兴盛等多方影响,录像带领域基本维持着以香港电影为主体、外国片为辅助的受众欢迎模式。
总之录像带和录像厅的美好时光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最后毫无悬念地被VCD和DVD淘汰并终结,难觅其踪。许多人是到了后来才知道,他们一直看的录像带仅是VHS画质。
4、唱片
与电影、电视一样,唱片背后的音乐是大众娱乐的另一块根据地,唱片捧红了无数内地港台歌手。经过二十多年的动乱和空白时期,刺耳的高音喇叭成为过去式。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唱片和收录机把中国人带离了眼前现实,憧憬一个美好又不可描述的未来。歌声里的爱情、梦想和希望成为许多人的心中所往,抄歌词、找海报更像是一场全民运动,真正把追星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正是来自这一领域。
5、唱盘
唱盘没有大规模流行是因为70年代的国外,黑胶唱盘已经被卡式录音带所取代。由于唱盘体积大,远不如卡带来得便携,加上每一面录制的歌曲数目有限和程序麻烦,唱盘在中国始终显得曲高和寡,被取代也是早晚的事情。
不过一直到今天,也有极少部分的黑胶唱盘爱好者怀念着当年的音乐,他们认为那种略带粗糙的逼真质感是后来CD等介质所无法呈现的。
6、卡带
80年代开始,能跟黑白电视、胶片电影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是卡带的流行,卡带的超强影响力使它成为了磁带的总称,一般说起磁带就是指卡式录音带。
卡带成本低廉,可以反复使用。在国外像日本,卡带与索尼随身听一并出现。在中国由于条件所限,卡带更多是收录机相伴十余载。
虽有形式差异,不过是同样流行。到了90年代,随身听也成为都市年轻人的选择。
7、MP3
MP3是一种数字音频编码和有损压缩格式,它通过一个算法使得人类听觉不会识别出被丢弃的音频部分,从而大幅度地降低音频数据量,容量极小。
MP3能发挥作用的领域远不止于此,它能储存于电脑、手机等终端。即便后面有MP4甚至MP5的推出,MP3在国内依然吃得很香。
8、手机终端
电视、电影、唱片三个领域互有影响,但是电脑的出现将它们集合在了一起,甚至极大地改变了它们的作用地位。比如现在歌手的专辑唱片销量再好,却只有黄金时代的几十分之一。
随着液晶显示器和数字电视的出现,电脑与电视的的联系变得紧密,却依然有着无法克服的天然缺陷。
近100年人们的家庭娱乐方式的改变
家庭娱乐项目···楼主的问题好纠结···
网站不知道,但是从我们家来看,解放前我太爷爷太奶奶他们就是一家人一起熬茶、喝茶,聊天,就算是农忙中的休闲和娱乐了;
解放后我爷爷奶奶他们就是打牌,去逛逛公园,散步,春节的时候有庙会,一家人就一起去庙会玩,看戏,在路边的小摊上吃东西;
现在我爸我妈还有亲戚们就是逛街,购物,出去旅游,过年打麻将,看电视,去电影院看电影。
楼主是要这样的吗?
发布于 2022-10-06 00:20: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