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绍:
宝宝睡觉手脚抖动是怎么回事
宝宝睡觉手脚抖动是怎么回事
宝宝睡觉手脚抖动是怎么回事,相信很多家长们都有遇到过宝宝在睡觉时候的抖动情况,对于宝宝睡觉抖动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分享宝宝睡觉手脚抖动是怎么回事的文章,一起来看下吧。
宝宝睡觉手脚抖动是怎么回事1
宝宝睡觉抖动原因
原始反射动作: 小孩所呈现的惊吓反射也称之莫洛反射,算是原始反射的一种。在家长用力把宝宝的手往上抬时,小孩会表达出像是抱人的举动,即为原始反射的一种,一般大都在6个月左右以前会不见。
代表身体正常: 若是新生宝宝有出现像是莫洛反射动作时,就表示其臂神经、大脑神经以及肌肉神经组织系统都是正常的。
发育尚未成熟: 宝宝会有惊吓反射的状况出现,是由于神经、肌肉的稳定程度,尚未生长成熟,婴幼儿一旦受到些许刺激,就很容易发生抖动的现象,一般来说这属于正常的情形。
自然产手拉伤: 但是,曾经有些宝宝于自然生产的过程中,因为臂神经丛遭受拉伤,所以在表现惊吓反射时,只有一边的手臂会动作,而另一便却没有任何反应。
仔细观察情形: 因此家长也要观察,在宝宝有莫洛反射出现时,究竟是双手一起进行,还是只有单手动作;若是只有单手,父母就应该要提高警觉。假若无法自行判断,最少要学会观察小宝宝双手挥动的反应情况。
四肢有所动作: 通常来说,正常的婴幼儿于床上躺平时,其双手与双脚是不会瘫软的,而是会举起来一些,且脚部是微弯状态。所以只要孩子躺于床上时,一手微微举起、一手瘫在床上,这代表情况不对劲。
注意宝宝是否有抽筋
留心抽动: 但当宝宝6个月大却还有很频繁的莫洛反射时,就要小心有无抽筋情况。如果停止抖动表示为惊吓反射,不用太担心;如果还是在抖动,就有可能为抽筋问题,建议马上就医。
超过六个月时: 大于6个月的宝宝,如果仍有莫洛反射时,其实并不是什么好现象。婴幼儿学习头部管控和身体平衡时,较易有问题出现;再说,当莫洛反射消失后,小朋友才可以坐得起来。
另种原始反射: 同样属于原始反射的不对称颈张力反射,也就是把仰躺的小孩,其头部转向一边,同侧的肢体会伸直、对侧的肢体则会弯曲,像是拉弓射箭的举止。
宝宝睡觉抖动怎么办
满月前后调整: 新生宝宝没办法整个控制自己的四肢,易因身体抖动而有惊吓反射,或由梦里惊醒。建议于宝宝满月前,能以包巾将其身体包好,使其睡得较为安稳与安全感。
家长大可放心: 新生宝宝的睡眠期间较常,但睡眠品质不若大人般熟睡,多为浅眠状态,所以相当容易惊醒。如果宝宝有惊吓反射而吓醒自己时,属于正常状态,爸妈不用太过紧张担忧。
宝宝睡觉手脚抖动是怎么回事2
宝宝睡觉突然抖一下的原因
1、大脑发育还不完善
宝宝大脑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善,大脑对肢体的控制还不够好,在睡觉的时候做梦等因素都会发生抖一下的情况。
2、有可能是吃的过饱
有的宝妈有喂夜奶哄睡的习惯,宝宝吃的过饱就入睡,胃里的食物还没完全消化,大脑神经还处于亢奋状态,睡眠质量不好也会导致宝宝乱动。
3、卧室里光线太强
人在睡眠的时候,光线会让睡觉的人感到不安稳,宝宝就更是如此。、光线过强,会影响宝宝入睡,即使进入睡眠也会降低睡眠质量。
4、生病
如果抖动情况发生的过于频繁,还是建议家长为了孩子去医院检查。、因为已有医学表明,寄生虫、佝偻病、贫血等疾病也会表现出孩子睡眠上的这一问题。
新生儿睡眠不足有什么影响
1、影响身体发育: 刚出生的婴儿,一天24小时都有生长激素分泌。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促进幼儿的骨骼发育,促进身体长高。如果宝宝睡眠不足就会引发生物钟的混乱,干扰抑制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延缓甚至阻碍幼儿的身体发育。
2、影响精神状态和智力发展: 幼儿睡眠不足会影响大脑的生长发育,比如大脑皮质、大脑细胞、脑部神经的`发育,从而影响幼儿智力发展。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睡眠处在“生命金字塔”的最底端,这种最低层次的需要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会引发精神上的烦躁、焦虑不安、情绪不稳等问题。
3、影响大脑的创造性思维: 睡眠不足会使人出现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减低,思维迟钝等情况,这样就会影响少儿的学习。
4、影响心理健康: 睡眠不足的少儿易发生情绪低落、烦躁易怒,或焦虑紧张、抑郁孤独等表现,这样会严重影响少儿的正常心理发育。从生理需要来看,出生婴儿的睡觉时间18-20小时,小学生应该每天保证有9~10小时的睡眠,初中生应每天保证有8~9小时的睡眠。
新生儿睡觉少是为什么
1、饥饿: 多见于新生儿和三个月之内的婴儿。这时需要哺乳或喂奶来解决。稍大的婴儿如果睡前吃饱,可以排除这个因素。天气干燥的情况下,婴儿夜间可能会口渴,给他补充点水分可以让他安静。
2、缺钙: 缺钙是导致小婴儿睡觉不安稳首要因素之一,大多数都会考虑到它。缺钙、血钙降低,引起大脑植物性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婴儿夜醒、夜惊、夜间烦躁不安,睡不安稳。解决方案就是给婴儿补钙和维生素D并多晒太阳。A、补钙:每日元素钙300-500mg。B、补VD:每日400-800IU。
3、太热: 现在的婴儿穿盖多半是偏热的。其实小婴儿凉一点没有关系,太热会使他不舒服,也容易生病。如果室温挺高,又穿着睡袋,再盖上小被子,婴儿自身散热能力差,会感到热而醒来。婴儿睡眠时室内空气要新鲜,室温适中,被褥柔软,厚薄适宜。婴儿应换上宽松、柔软的衣服,这样能让使婴儿全身得到放松,睡得舒服。
4、腹胀: 如果睡前吃得过饱,或喝奶后没有打嗝排气,小婴儿都会因腹胀而醒来。大点的婴儿多半是睡前几小时内吃了一些难以消化的东西。注意按摩、排气和调整饮食即可解决。积食的婴儿可用点小中药治疗。
5、尿湿: 想尿尿:因尿裤太湿或勒得太紧,也会使婴儿不舒服。有的婴儿想尿尿时不愿轻易尿在尿裤上,也会翻来覆去不安稳。细心的观察一下,对症处理,就会解决。
6、白天太兴奋或环境的变化: 白天过度兴奋或紧张、日常生活的变化有关。如出门、睡眠规律改变、搬新屋、有新的保姆和陌生人来。比如老的保姆走了会引起婴儿晚上睡眠不安。经常更换抚养人也使孩子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白天睡的太多也可影响晚上的睡眠。
婴儿不能自主入睡怎么办
1、新生儿期间
在新生儿期间虽然新生儿自己的睡眠时间较长。但是妈妈也要让宝宝有意识的养成一个睡眠的规律。在大概那个时间就要睡觉。
2、七个月
七个月左右的宝宝入睡像是一个时间点。七个月的宝宝会有分离焦虑的症状。这个时候显然的单独入睡困难。这个时间段可能会一直持续到一岁半。这个时候需要妈妈超高的耐心。
3、洗澡
先给孩子洗个温暖的热水澡,在洗澡的时候给宝宝建一个故事。然后洗完澡就放宝宝去睡觉。轻轻的放下宝宝,动作要轻柔,给宝宝穿的衣服也要宽松柔软。轻轻的拍打宝宝的背部。可以在宝宝旁边放一个他喜欢的熟知的玩偶陪她,这样他安全感会强一些。
4、隔一段时间观察宝宝一次
宝宝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经常哭闹,这个哭闹是正常的。妈妈隔一段时间去陪一下宝宝。宝宝习惯了就好。
宝宝睡觉时打颤、手脚抖动,是怎么了?
宝宝睡觉时偶尔会忍不住的打颤、手脚抖动,这是什么原因?正常吗?
小元答疑
宝妈们常说的“打颤”,可能与惊跳反射有关。
惊跳反射,我们又把它叫做拥抱反射或莫罗反射,它表现为:当有突如其来的刺激时,如突然出现较大的声响,甚至是当宝宝感觉到你的触碰时,就会拱起背来,两臂外展伸直,继而屈曲内收到胸前,呈拥抱状,有时甚至还会大声啼哭。宝宝的这些表现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并且会在宝宝3?4个月大以后逐渐消失,所以家长们不用担心。
其次,宝宝在睡觉时出现惊跳,还和他大脑皮层发育有关。人类的四肢活动主要靠皮层下中枢来控制,但由于新生儿的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所以他在睡觉时会出现四肢不自主、无目的的抖动。但随着宝宝大脑皮层发育的逐步成熟,他四肢活动的“控制权”便逐步由皮层下中枢转移到大脑皮层,四肢的这种不自主抖动亦逐渐消失。
再者,当宝宝做梦了、没有安全感时,也可能发生突然惊醒、打颤,或者是睡着睡着突然大哭等表现。
以上三种导致宝宝睡觉“打颤”的情况,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家长们无需担心。
面对宝宝“惊跳”,家长该怎么办呢?
如果宝宝睡眠惊跳严重到影响睡眠,家长可以尝试陪睡一段时间。惊跳反射发生时,用手轻轻按住宝宝身体任何一个部位,使宝宝产生安全感,就可以使他安静。没有裹包被的小婴儿,家长只要扶住宝宝的双肩,或者抱进怀里安抚,也可以让宝宝安静下来。
应对惊跳的处理还比较简单,但当宝宝出现以下这些表现,家长们就要提高警惕了:
双眼上翻,口吐白沫,颜面、口周发绀,四肢强直抖动,呼之不应。
这几种是小儿惊厥的表现,惊厥是小儿常见的急症,尤多见于婴幼儿。由多种原因使脑神经功能紊乱所致,发病率很高,5%―6%的小儿曾有过一次或多次惊厥。惊厥频繁发作或持续状态危及生命或可使患儿遗留后遗症,影响小儿智力发育和健康。
面对宝宝“惊厥”,家长应该:
1
尽量保持镇定,避免过度慌乱;
2
立即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或直接侧卧位;
3
迅速上抬下颌清除孩子口腔及鼻腔内分泌物,以及食物残渣等,保证口鼻呼吸通畅;
4
尽快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医生会确认您孩子的发热是否由严重感染引起(可能需要完善相关检查如头颅影像学检查和/或腰椎穿刺来帮助诊断)
面对宝宝“惊厥”,家长不要做:
1
不要按压人中,没有证据表明按压人中能终止惊厥或缩短惊厥发作时间,且有可能因操作不当导致下颌压低,增加气道阻塞风险;
2
不要向孩子口中塞入任何东西,也不要尝试阻断抽动,不要试图按住或制约孩子;
3
不要在抽搐时或抽搐停止后即刻喂水喂药;
4
不要在惊厥发作时实施心肺复苏
总的来说,宝宝绝大多数肢体或身体都抖动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家长不必担心,不需要盲目补钙。出现惊厥反应,则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一个月的宝宝,睡觉的时候手脚抽搐是怎么回事?
有时候新生儿受到外界的刺激,如突然听到声音后,出现全身肌肉的抖动;由睡眠转为清醒时出现的突然惊动,这些都很正常。除了全身或局部肌肉抽动外,更多见的如眼球震颤、新生的小宝宝一般来说比较的兴奋、激动、很容易出现一惊一跳的。这些可能是生理现象。如妈妈给小宝宝打开包被的时候,小宝宝会抖几下,还有可能会反复出现。
宝宝抽搐是大脑功能暂时性紊乱的一种表现特别是新生儿,由于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所以四肢活动主要靠皮层下中枢来控制,因而会出现四肢不自觉的抖动、抽搐。睡眠前玩得太兴奋,按时睡觉:在宝宝入睡前0.5~1小时,应让宝宝安静下来,睡前不要玩得太兴奋,更不要过分逗弄宝宝。免得宝宝因过于兴奋、紧张而难以入睡。
婴儿出生其实是经历了一定得波折的,在出生过程中会对他造成一定得心理影响,在他脑海里会有一定得画面,出生后不会马上消失。许多学龄前期和学龄期的孩子在睡眠时出现肌阵挛、抽动症或晕厥癔病等,出现此类情况,家长一定不要自下结论,有睡眠障碍的梦魇、夜游,有时需要和复杂部分性癫痫做鉴别,宝宝可能缺乏钙,因为平时母乳或者奶粉中含钙量,基本满足宝宝的需求,这个时候主要是促进钙的吸收,给宝宝补充维生素D或者多晒晒太阳都能促进钙的吸收。
月子宝宝受到惊吓,妈妈可以先把宝宝抱到怀里,然后用轻柔的声音安慰宝宝,同时用手抚摸宝宝的身体,让宝宝感觉到安全感。月子期间,尽量给宝宝提供一个好的睡眠环境,随着宝宝的月龄增加,神经系统的发育完善,宝宝的这种惊跳反应会逐渐消失,妈妈们不用太担心。
2岁宝宝睡觉时手脚抖动
有的孩子在睡眠期间,有一部分脑细胞处在休眠状态,另一部分脑细胞仍处在兴奋状态。此时,若出现灯光变换或声响,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手脚不自主地抖动,也有的孩子在没有光线或声音刺激的情况下,出现手指、眼睑、脚趾不规则地抖动,一般持续时间都很短,在进入深度睡眠期后,这种现象就会消失。有的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也会在浅睡眠期出现手脚、肘腕抖动现象,这是一种正常的睡眠生理现象,医学名词叫“睡眠肌阵挛”。如果孩子没有其他症状,只是在睡眠初期偶有抖动,这不是病态,不需要治疗。
发布于 2022-10-08 09:58:55 回复
发布于 2022-10-08 11:25:04 回复
发布于 2022-10-08 10:28: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