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吉泉黄金有限公司电话-苏吉泉黄金有限公司庞雷

文章介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双泉金矿床

双泉金矿区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奇台、清河两县交界处,距奇台县城约180km,矿区中心坐标:东经90°17′31″;北纬45°02′50″,面积约0.5km2。

2003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薄科武等对东准噶尔地区的卡拉麦里-莫钦乌拉成矿带和库布苏成矿带进行了调查,发现了双泉金矿。截至2006年年底共提交333资源量13 388 kg,达到中型矿床规模,并成为东准噶尔地区规模最大的金矿床。

双泉金矿的发现启动了卡拉麦里-莫钦乌拉成矿带一轮金矿找矿热,2006年年底,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在双泉金矿东约25km处,发现相同类型的苏吉泉东金矿,该矿目前正在勘探,可望形成一中型规模的金矿床。

1 区域成矿地质环境

1.1 大地构造单元

双泉金矿构造上位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二级单元)北缘古生代陆源活动带(三级单元)的卡拉麦里泥盆纪-石炭纪残余海盆(四级单元),产于其北侧边界断裂-清水-苏吉泉断裂带主构造中。

1.2 区域地层

区域上出露地层有志留系,主要为一套地槽早期的硅质页岩建造。泥盆系(见矿床地质部分)、石炭系(见矿床地质部分)、二叠系,主要为一套陆相的粗碎屑岩组成。三叠系,主要由一套陆相的红色橙黄色砾岩夹紫红色、黄绿色泥质粉砂岩和泥岩组成。侏罗系,为典型的内陆盆沉积。其中,晚古生界地层最为发育。

1.3 区域构造

本区位于天山-蒙古地槽褶皱系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内。区内构造发育,以断裂、褶皱构造为主,构造线总体方向为NW-SE向。

区域褶皱构造有哈萨坟复背斜、平顶山-萨热什克褶皱束、清水-南明水褶皱束和阿尔曼铁-北塔山复向斜。

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性质上压性、张性、扭性均有,但以压性最突出。这些断裂的形成主要随华力西运动的兴起而发生、发展。在以后的运动中虽有活动,但基本保持了当时的格局。根据规模可分为深断裂、大断裂、一般断裂。

深断裂以卡拉麦里深断裂为代表,该断裂在地貌上呈一宽100~300m的直沟,断面NE倾,倾角75°~80°,为高角度逆冲压性断层,并形成宽阔的破碎带,有的地方可见糜棱岩化带,断层泥、断层角砾岩也较普遍。卡拉麦里深断裂对本区地层、侵入岩、矿产和构造起着重要控制作用。断裂以北是强烈活动区,地层厚度大,褶皱强烈,断层非常发育,侵入活动频繁,且岩石变质程度高;其南则相对稳定。在成矿方面,卡拉麦里深断裂构成侵入岩侵入的主要通道,与其有关的次一级断层和裂隙则构成其良好的赋存空间。

大断裂以清水-苏吉泉大断裂为代表,位于卡拉麦里深断裂之北,西起清水泉,经苏吉泉,东端延至柳树泉以南1045高点被第四系覆盖;延伸方位280°~300°,长度>53km。该断层为一向北倾斜的逆断层,倾角一般在60°左右。在地貌上往往形成明显的负地形和构造阶梯。它与卡拉麦里深断裂组成一个断裂带,构成了超基性岩浆上升和赋存的有利因素,也是成矿的有利部位。

一般断裂中以NW向断层最为发育,其特点是和区域性构造线方向一致,多沿290°~320°方位延伸,具走向断层性质。断层规模较大,一般长10~10km。多以高角度逆断层出现,断面倾向NE,倾角50°~70°。该组断层一般在中石炭统早期即已形成,且大部分具有长期活动性,这在北塔山地区尤其明显。活动的结果,是北塔山在不断抬高。该组断层直接对超基性岩、含金石英脉起着控制作用,为其直接提供赋存条件。

1.4 区域岩浆活动

区内岩浆活动较为发育,侵入和喷出次数频繁,并具有较明显的旋回性,从超基性到碱性岩均有出现。其中以侵入岩为主,喷出岩次之。

侵入岩主要分布于卡拉麦里深断裂以北。喷出岩在卡拉麦里大断裂南北均有出现。区内侵入岩主要为华力西中期的产物,以中深成的最为发育,呈岩基及大小不等的岩株状产出;浅成岩多呈脉岩产出,岩株状的小岩体偶尔可见。燕山期侵入岩仅在拜斯巴斯它乌南东中侏罗统呈脉状产出。

华力西期深成岩包括7个侵入期次。第一侵入次—辉长岩类,主要分布于卡拉麦里深断裂北侧,岩体为脉状及小岩株状,受后期超基性岩的侵入破坏,一般呈残留体分布于超基性岩体中部或边缘。主要为辉长岩,偶尔可见辉长玢岩;第二侵入次——超基性岩类(

),主要沿卡拉麦里深断裂及苏吉泉大断层层间次一级的构造裂隙侵入,岩体多为不规则岩墙状、岩株状的单斜岩体;第三次侵入次——闪长岩类(

),在区内仅见库普北闪长岩岩体群,由两个岩体组成;第四侵入次——富斜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类(

),主要分布于卡拉麦里深断裂以北的奥塔乌开给什至库普一带,岩体长轴走向北西,呈不规则的岩基产出;第五侵入次——钠铁闪石花岗岩

,仅见萨惹什克钠铁闪石花岗岩体,与中泥盆统平顶山组(D2p)为侵入不整合接触;第六侵入次——偏碱性的花岗岩体(

),该次侵入岩主要分布于清水-苏吉泉大断层以北,岩体呈岩基状产出,部分为岩株状,平面形状均不规则状;第七侵入次——花岗斑岩类(

),见于巴勒巴尕依附近及其以北。呈不规则复脉状及小岩株状产出,穿切最新侵入岩

燕山期侵入岩在本区不发育,仅在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见有含石英辉绿岩脉(Nπ5),产于北塔山山前中生界内陆凹陷中。

2 矿区地质

2.1 矿区地层

矿区地层相对单一,以下石炭统和中泥盆统为主,周围零星分布第四系(图1)。

2.1.1 泥盆系

在区内广泛出露,主要分布于矿区北部。出露为中泥盆统平顶山组岩层(D2p),主要由一套正常浅海碎屑岩组成,以凝灰岩、砂岩、粉砂岩和砂砾岩为主。岩性主要为中基性火山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粉砂岩;其底层为一层紫红色深海相沉积的硅质岩、碧玉岩。以清水-苏吉泉大断裂与上覆中石炭统南明水组地层不整合接触。

2.1.2 石炭系

分布于矿区南侧,是重要的赋矿地层,出露岩层为下石炭统南明水组。下石炭统南明水组(C1n)呈NW-SE向带状分布,出露面积较大,组成一高角度的复向斜,向斜的两侧均被断层切割,其南以卡拉麦里断裂与过渡带卡拉麦里组分开;北以清水-苏吉泉断裂与地槽型平顶山组分开,下界不明。该组主要由浅海相碎屑岩及火山碎屑岩组成,并见有少量的火山熔岩夹层或透镜体。由于其处在构造挤压带上,因而岩层多已破碎和产生变质。岩石多片理化或千枚岩化。根据岩性、层序和沉积旋回,将其分为两个亚组:下亚组(C1na),主要由灰绿色及灰色片理化粉砂岩、千枚岩化粉砂岩、钙质粉砂岩组成,夹有砾岩、长石砂岩、凝灰砂岩、凝灰岩和灰岩透镜体;上亚组(C1nb),整合产于下亚组之上,以一层断续出露的压扁圆砾岩、砂砾岩和砂岩分开。本组仍以碎屑岩为主,与下亚组明显不同的是火山碎屑岩显著增多,并夹有少量中性火山熔岩或透镜体,岩性走向变化不大,由东向西碎屑岩粒度由粗变细,钙质成分逐渐减小,火山碎屑成分逐渐增多。

图1 双泉金矿区地质简图

1—第四系;2—下石炭统南明水组上亚组;3—下石炭统南明水组下亚组;4—中泥盆统平顶山组;5—石炭系中粒钾长花岗岩脉;6—石炭系细粒钾长花岗岩脉;7—蚀变带;8—矿脉;9—构造地球化学剖面及编号

2.1.3 第四系

广泛分布于工作区内洼地、沟谷、山前地带和河谷两侧及盆地边缘。主要为风积、洪积、冲积、堆积的铁质、钙质、泥质胶结等形成的砂质粘土、石英细砂、岩块及砾石沙土等松散堆积物。第四系主要为上更新—全新统洪积层,为未经胶结或微胶结具棱角状的砾石堆积,分选不好,一般自山前到洼地中心,砾径由粗变细,成分复杂。

2.2 矿区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较为发育,侵入岩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以北。喷出岩在研究区南北均有出现。区内侵入岩主要为华力西中期第一阶段侵入的斜长花岗岩和华力西中期第二侵入次侵入的超基性岩为主,周围零星分布闪长岩、辉长岩类。

第一侵入次——辉长岩类。岩体以小岩株状零星分布矿区,受后期超基性岩的侵入破坏,一般呈残留体分布于超基性岩体中部或边缘。单个岩体或残体长10~100m,宽10~50m。沿270°~300°方位延伸,与中泥盆统平顶山组、下石炭统南明水组为侵入不整合接触,接触面不平整,倾角陡。

第二侵入次——超基性岩类(

)。超基性岩(

)主要沿卡拉麦里深断裂及清水-苏吉泉大断层间次一级的构造裂隙(280°~310°方向)侵入,与下石炭统南明水组为侵入不整合接触。岩体多为不规则岩墙状、岩株状的单斜岩体,中间一般膨胀,两端窄,较大岩体有分叉现象,个别岩体之平面形状为似“S”型。在矿区内多处均有分布。单个岩体长30~200m,宽10~50m。主要岩石有含辉纯橄岩及纯橄岩、斜辉辉橄岩等。

含辉纯橄岩及纯橄岩。暗灰绿色、暗绿色,具环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组成矿物为橄榄石及斜方辉石。橄榄石多蚀变成蛇纹石,辉石则形成绢石,构成岩石之假斑。

斜辉辉橄岩。易风化,在地表多形成灰白—灰绿色粉末。具环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组成矿物为橄榄石及斜方辉石。

第五侵入次——钠铁闪石花岗岩

。该次侵入岩主要分布在矿区以北,西侧及南侧与中泥盆统平顶山组(D2p)为侵入不整合接触,其接触面产状变化大,一般南侧倾向190°~240°,倾角40°~70°,部分倾向南,倾角较陡;南侧与第六侵入次偏碱性的花岗岩体(

)呈侵入不整合接触,岩体呈大岩基状产出,是构成黄羊山杂岩体的主要岩体,主要岩性灰—红灰色中细粒钠铁闪石花岗岩。

第六侵入次——偏碱性的花岗岩体(

)。该次侵入岩主要分布研究区以北,与中泥盆统平顶山组(D2p)为侵入不整合接触,其接触面产状变化大,一般南侧倾向210°~240°,倾角50°~70°,部分倾向南,倾角较陡;北侧产状不明。岩体呈岩基状产出,部分为岩株状,平面形状不规则。也是构成黄羊山杂岩体的重要岩体之一,主要岩性浅红色—橘黄色中粒—中细粒钾质花岗岩。该次侵入岩为区内主要内生矿产形成时期之一。

浅成岩在研究区不发育,以酸性岩为主,组成小的岩体或岩株。浅成岩的侵入时代,均属华力西中期。

2.3 控矿构造

双泉金矿受控于清水-苏吉泉韧-脆性剪切构造系统,其中,2(和1)号矿脉位于主构造带中,3,4号矿脉受次级的裂隙系统控制。

由于清水-苏吉泉大断裂的作用及次一级断层的影响,该构造带中岩石多已蚀变破碎,表现为一个强片理化蚀变破碎带。破碎带给侵入岩的贯入和赋存创造了有利空间,因此沿该带有大量的超基性岩脉、岩株分布,同时也为含金热液的贯入和赋存创造了有利空间,形成矿体和矿化体。

清水-苏吉泉大断裂为一向北东倾斜的逆断层,倾角一般>80°。在本区的表现形式为多条断层组成的构造片理化带,各断层往往在明显的负地形和山前出现,局部断层由于后期构造、热液活动形成矿(点)床(如双泉金矿)。该断裂可细分为以下几个断层(破碎带)。

F1破碎带位于矿区东南,长1600m,走向320°,大部分被第四系所覆盖,局部有露头可见,为一强片理化凝灰岩带,局部充填有石英脉。石英脉不连续,呈串珠状透镜体产出,断续长度约3000m。根据电法测定结果,该破碎带两侧

曲线呈台阶状下降且存在低阻正交点曲线一边普遍高起,歧离带明显;一边异常值不高而曲线平稳,歧离带不明显,在2 种场的过渡带是构造带存在的标志之一。

F2破碎带位于矿区中部,长2000m,走向320°,为一紫红色片理化泥质岩带,其北东侧为灰绿色基性凝灰岩,南西侧零星出露有碧玉岩、硅质岩,F2两侧

曲线歧离带不甚明显,异常值不高但曲线平稳,其南端在40线有与主构造F3复合的趋势。

F3破碎带位于矿区中部,为1,2号脉所赋存的构造,长>5440m,宽100m左右,走向320°,全部被第四系所覆盖,由于矿区采矿大部分已剥开,为一强片理化蚀变千枚岩带,大部分地段充填有石英脉、金属硫化物而构成矿体(矿脉),激电联合剖面

曲线在F3上方存在明显低阻正交点,交点两侧曲线歧离带明显,在两种场的过渡带处是构造带存在的标志之一。推测F3为清水-苏吉泉大断裂主构造通过处。

F4断层位于矿区东北部,为一山前断层,全部为第四系所覆盖,从遥感影像特征看,其两侧具明显差异,断层北东侧呈现深灰色,岩性为深灰色层状凝灰质砂岩(泥盆系平顶山组),断层南西侧呈现浅灰色,岩性为灰色-灰绿色片理化凝灰岩(石炭系南明水组)。该断层为清水-苏吉泉大断裂构造带的边界。

3 矿体地质

双泉金矿区目前共发现1,2,3,4,5号5条含金矿脉,产于下石炭统南明水组中。矿脉主要受NW向的清水-苏吉泉断裂控制,并赋存在其内,矿床类型破碎蚀变岩夹石英脉型。

3.11 号脉

为断裂带内的破碎蚀变岩夹石英脉,以破碎蚀变岩为主。地表出露长约1.5km,宽1~15m,呈NW向舒缓波状展布,走向320°,南东段倾向NE,倾角75°~87°,北西段倾向SW,倾角78°~86°,中段为近直立。破碎蚀变岩主要为硅化绢云千枚岩,具片理化、糜棱岩化。颜色变化较大,与围岩界限不明显,主要为灰白色、灰绿色、灰黑色,风化呈黄褐色至浅肉红色,局部含碳呈黑色,污手。鳞片变晶结构,千枚状、条带状、糜棱状构造。石英脉为细脉状或石英透镜体状,呈条带状分布。

破碎蚀变岩因受动力挤压具浅变质现象,片理、劈理发育,局部发育小褶曲,断裂带内发育糜棱岩、千糜岩、构造片岩及石英透镜体,沿断裂带上盘(南西)岩石蚀变强烈。主要蚀变为绢云母化、硅化和碳酸盐化,沿片理面可见较强的丝绢光泽;其次为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矿化为黄铁矿化、毒砂化和褐铁矿化等。

3.2 2 号脉

矿石类型与1号脉相似,位于1号脉北侧并与其平行,地表出露长约3km,宽5~30m。沿北西向呈舒缓波状展布,矿脉主体走向320°,倾角近直立,南东段倾向NE,倾角75°~88°,北西段倾向SW,倾向74°~86°,中段为近直立。矿脉主要由硅化绢云千枚岩及少量石英(细)脉、石英透镜体组成。

破碎蚀变岩主要为硅化绢云千枚岩,具片理化、糜棱岩化。颜色变化较大,与围岩界限不明显,主要为灰白色、灰绿色、灰黑色,风化呈黄褐色至浅肉红色,局部含碳呈黑色,污手。鳞片变晶结构,千枚状、条带状、糜棱状构造。石英脉为细脉状或石英透镜体状,呈条带状分布。破碎蚀变岩因受动力挤压具浅变质现象,片理、劈理发育,局部发育小褶曲,断裂带内发育糜棱岩、千糜岩、构造片岩及石英透镜体,沿断裂带上盘(南西)岩石蚀变强烈。主要蚀变为绢云母化、硅化和碳酸盐化,沿片理面可见较强的丝绢光泽;其次为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矿化为褐铁矿化、黄铁矿化、毒砂化、褐铁矿化、黄铜矿化和孔雀石化等。

3.3 其他矿脉

3,4,5号脉已进行了槽探工程系统控制,其中3号脉位于1号脉北西约500m处,与1号脉同处于同一构造带中,矿脉地表呈 NW 向舒缓波状产出,产状38°~62°∠63°~87°,平均产状53°∠78°。以蚀变岩夹石英脉为主。矿脉主要由硅化绢云千枚岩及石英脉、石英透镜体组成。

4号脉位于3号脉北西150m处,与3号脉同处与同一构造带中,矿脉地表呈NW向舒缓波状产出,产状55°∠76°。以蚀变岩夹石英脉为主。矿脉主要由硅化绢云千枚岩及石英脉、石英透镜体组成。

5号脉为一条厚度较大的石英脉,位于1,2号脉北西延长部位,地表出露石英脉长约250m,宽10~20m,产状45°∠86°,施工槽探工程一条,控制石英脉宽18.2m。

矿石中金属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褐铁矿化黄铁矿、毒砂和孔雀石;脉石矿物有石英、玉髓、方解石、绢云母、绿泥石和高岭土等。

3.4 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矿床类型为含金蚀变岩夹石英脉型,矿石的自然类型根据野外观察和室内鉴定,初步认为可以分出2种:第一种为石英脉型矿石,石英脉宽0.1~2m不等,呈透镜状、香肠状顺千枚岩片理方向产出,长轴与矿脉走向基本一致,矿石结构主要为碎裂结构和隐晶质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第二种为蚀变岩型矿石,矿石片理发育,受挤压作用较破碎,这类矿石与硅化、绢云母化关系密切,品位稳定,但较低。组构主要为鳞片变晶结构,千枚状和条带状构造。

双泉金矿流体包裹体均一测温温度范围为190~319℃,存在3个峰值范围,160~180℃,200~220℃,340~380℃。

在双泉金矿所测的4个样品,δ34S值为3.54‰~10.68‰。

双泉金矿含矿石英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组成见表1。

表1 双泉及外围金矿床氢氧同位素组成

双泉金矿金矿石中黄铁矿(毒砂)3He/4He同位素组成见表2。

表2 双泉矿区及外围金矿石中黄铁矿(毒砂)3He/4He 同位素组

成矿期的蚀变矿物绢云母和与成矿有关的石英的激光显微探针40Ar/39Ar同位素定年结果为:3个绢云母的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69±9 Ma,265±2 Ma,260±4 Ma,06B22-Q石英样品16个测点给出等时线年龄为269±8 Ma,表明金矿主成矿期成矿时代为269±9 Ma~260±4 Ma。

4 技术性找矿标志

4.1 直接标志

石英脉、金属硫化物形成的褐铁矿化或铁帽是直接找矿标志,如苏吉泉矿区地表产出的石英脉型金矿床。

4.2 蚀变岩标志

在构造蚀变带中注意寻找夹石英脉的蚀变岩型含金地质体一般夹有石英小细脉、夹有石英透镜体的蚀变岩含金性较好;黄褐色、红褐色的蚀变岩含金性较好。

4.3 构造标志

NW向构造控制本区金矿,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由NW向构造引起的挤压片理化带或韧性剪切带及其次一级的断裂常常是金矿形成的导矿构造、容矿构造。构造、断裂交会部位、切割部位常是有利的储矿构造;被线性构造切割部位非常有利成矿。

4.4 蚀变标志

金矿(化)体的围岩中发育的蚀变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方铅矿化、孔雀石化、毒砂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和高岭土化等。

4.5 岩性标志

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华力西中、晚期中—酸性侵入岩是金矿的找矿标志。

4.6 地球化学异常标志

在成矿有利部位,一般都有Au异常显示,尤其是Au,As,Cu异常,异常稳定,强度高、衬度大,往往是蚀变岩引起的。

参考文献

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2006.新疆奇台县双泉金矿成因成矿模式及找矿预测研究(成果报告)廊坊: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

(路彦明编写)

成矿区带的划分

参照陈毓川等(1998)对新疆成矿区带的划法,结合此次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现将新疆东准地区金成矿带的划分原则、成矿区带分级内涵标定和成矿区带的划分简述如下。

一、成矿区带划分原则

“成矿单元”是成矿意义上的“地质单元”。通过由点到面的研究,即由典型矿床研究再拓宽到区域的研究,并根据成矿作用的个性和共性,逐级划分。从而达到在今后的矿产勘查工作中,能集中到面积最小、远景最好、发现矿床的命中率最高的成矿空间内。

(1)相似性原则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具备共同有利成矿地层、岩石组合、物化探场、构造-岩浆条件和在相似成矿环境控制下,由相似成矿机制形成相近的一组(或一类)矿床(点),可以构成一个成矿区带。并据此原则,按成矿条件的异同,逐步圈定低序次的成矿单元。

(2)逐级圈定原则

岩石圈的物质运动与大地构造演化有关,活动带和稳定区可以相互转化。这一转化过程,也是成矿物质运动和成矿作用的全过程。由于地幔物质及其运动的不均一性,确定了成矿作用在各成矿单元中不尽相同,故必须逐级圈定。

(3)结合实际情况与不同观点(学派)相结合的原则

不同大地构造学派研究区域成矿作用的出发点、角度不同,各有其长短。应当博采众家之长,与实地情况相结合,以更加科学、合理地阐述成矿作用和控矿规律。

(4)地质构造单元和成矿环境相结合的原则

地质构造单元和特定的成矿环境限定了成矿区带的空间位置,即一定的构造单元,形成一定的矿产组合。有时也会发生相邻的单元界线附近发育同一类型矿化作用的情况,所以成矿单元与构造单元基本相同。

(5)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矿化资料相互印证的原则

以成矿地质背景为基础,结合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卫星及航空影像等资料相互印证。特别是地质勘查程度低的地区,更要充分利用上述资料综合研究,对预测区进行远景评价和圈定。

二、成矿区带分级及其内涵标定

根据实际情况,将成矿区带划分为五级:“Ⅰ级-成矿域、Ⅱ级-成矿区、Ⅲ级-成矿带、Ⅳ级-矿带、Ⅴ级-矿带”。现将各级区带的内涵标定如下:[成矿区带划分采用二段式,即构造单元+成矿元素(或矿物)]。

(1)Ⅰ级-成矿域

全球性成矿单元,覆盖到新疆的只有其中的一部分,目前各家认识不一。按陈毓川等(1998)划法,新疆塔里木属于前寒武纪成矿域,以北属于古亚洲成矿域,以南属于秦祁-昆成矿域。按涂光炽(1999)划法,则塔里木以北属于中亚成矿域,以南属于特提斯成矿域。本次研究以陈毓川的方案为主。

(2)Ⅱ级-成矿区

其区域成矿作用是经几个或一个大地构造-岩浆旋回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发育有特定的矿化类型。在区域成矿作用演化过程中,成矿物质的富集受地壳物质不均匀性的控制,赋存的矿床类型明显受多级或多序次构造的控制。

(3)Ⅲ级-成矿带

在成矿区内,受一定地壳演化阶段、同一构造-成矿作用控制的某几种矿床类型集中分布的地区,反映了区域成矿专属性特征。

(4)Ⅳ级-矿带

在同一成矿带中,受相同区域成矿作用控制的矿田(含成矿远景区)、矿床(点)分布带。

(5)Ⅴ级-矿带(成矿远景区)

在同一矿带中,受同类成矿因素控制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矿床、矿(化)点等信息资料集中的找矿远景区。

三、金成矿区带的划分及其地质特征

新疆矿产资源规划研究(2001),将新疆按成矿单元共划分出6个Ⅱ级成矿区和46个Ⅲ级成矿带。其中新疆准噶尔地区“达拉布特-卡拉麦里金、锡、铜(铁、汞)成矿带”属Ⅲ级成矿带。

(一)Ⅳ级金矿带的划分

根据成矿区带的划分原则及其内涵标定,结合西准噶尔地区北东向构造控矿和东准噶尔地区北西向构造控矿等特有的控矿作用及地质背景,新疆东准噶尔地区卡拉麦里-莫钦乌拉金矿带划归为Ⅳ级金矿带。

(二)Ⅴ级金矿带的划分

卡拉麦里-莫钦乌拉金矿带目前已发现金矿床(点)98处。其中岩金矿点89处,砂金矿点9处。矿床(点)具有成群成带分布与分段集中之特征。按其控矿构造、矿源层、金异常分规律、成矿部位及矿床成因类型等因素按顺序可分为五个Ⅴ级金矿带:库布苏库普金矿带、卡拉麦里金矿带、金山沟金矿带、黑山头-金山金矿带、莫钦乌拉金矿带。

(三)金矿带地质特征

1.Ⅳ级金矿带地质特征

区内仅划分出一个Ⅳ级金矿带,即:卡拉麦里-莫钦乌拉金矿带。

卡拉麦里-莫钦乌拉金矿带北西自卡拉麦里山、经清水泉、双泉、南明水、黑山头、金山到莫钦乌拉山。地理坐标为东经:89°00′~95°00′,北纬:43°00′~45°55′。金矿带长约500km,宽10~45km(局部可达65km)。矿带形态呈一西宽东窄似长条状或楔形状展布。矿带总体走向北西西—南东东方向,倾向北—北东向,倾角75°~80°。

在约16000km2的狭长金矿带内分布着98处金矿床(点),其中岩金矿点89个,砂金矿点9个。在89个岩金矿床(点)中,其中有中型金矿床1处,小型金矿床5处。

双泉金矿(中型):目前已探获推断内蕴经济资源量(333)金金属量4327kg,探获预测资源量(334)金金属量5972kg,累计探获(333+334)资源量10299kg,此区预测资源量可达中型以上。

小型金矿床有5处:①金山沟金矿探获资源量(333)3223kg;②柳树泉金矿探获资源量(333)1792kg;③马王庙金矿探获资源量(333)1600kg;④金山金矿探获资源量(333)1600kg。⑤吉木萨尔金矿探获资源量(333)415kg。

此矿带共探获推断内蕴经济资源量(333)12957kg,预测资源量(334)5972kg,累计探获(333+334)资源量18929kg。

在卡拉麦里-莫钦乌拉金矿带中,金矿床(点)具有带状分布、分段集中的特点。尤其是含金脉带常成群出现,一个矿点之内由许多矿脉或含金矿化带组成,而且往往很密集。如红山式的7、18号金矿点等、南明水式54、55、56号金矿点等、柳树泉式的64号金矿点等、金山式80号金矿点等,均属呈脉带群出现。有的矿点在不大的范围内集中几条、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矿脉,如金山金矿就有大小150条矿脉。由此可见,金矿点的分布与金的矿源层、断裂构造及矿床类型等密切相关。

金矿带西端为东准噶尔坳陷区与过渡带的分界线,东端为东准噶尔褶皱带和北天山褶皱带的边界线,卡拉麦里-莫钦乌拉金矿带处于北东准噶尔坳陷区范围内,属华力西期坳陷区。二叠纪末结束了坳陷阶段的发展,从而造成本区在地层分布上以古生代占绝对优势,中生代仅在坳陷盆地中出露的特征。中泥盆世、下石炭世是在北东准噶尔坳陷发育的鼎盛时期,一方面强烈下陷接受沉积,另一方面强烈的火山活动从而形成以火山碎屑岩及火山熔岩为主体的沉积建造。下石炭统、中泥盆统地层和火山碎屑岩系是金矿赋存的主要矿源层。

区内北西—北西西向深大断裂(如卡拉麦里深断裂和清水-苏吉泉大断裂等)为控矿构造,其次一级断裂构造为容矿构造。金矿点的具体部就位空间则与构造关系极为密切,不同的构造类型往往控制了矿(化)点的产出部位及矿体的形态、产状。卡拉麦里金矿带主要产于以下几种构造中:由于层间滑动而引起的挤压、拖拽破碎带,如清水地区一些金矿点等;在断裂裂隙或剪切带的交切处,连接处或断裂裂隙的转折处造成的扩容带内,如南明水地区金矿点等;在背斜两端两条相向错动的断裂中间形成的等间距张裂隙扩容带,含金石英脉多呈雁行状排列;在两组断裂交汇处,因构造剪切形成的张裂隙扩容带;在火山颈,火山角砾岩或与火山爆发口相连接的环形及放射状断裂形成的矿体,此类矿体虽然长度不大,但却有较大的延伸,如金山沟金矿等,具有广阔的找矿前景。

板岩-千枚岩,属动压变质,压力主要为应力,成带状展布,构造形迹与区域构造和谐一致,特别与深大断裂及断裂带关系密切。它与金矿常伴生。

在卡拉麦里-莫钦乌拉金矿带中,超基性岩出露广泛,总面积较大,而且与金矿有着成生联系。

矿带总体控矿特征表现为:区内金矿床(点)主要分布在卡拉麦里深断裂和清水苏吉泉大断裂之间,以卡拉麦里深断裂(缝合带)为界,缝合带北以铬、铜、锌、金、锡、钨、铁、锰、汞、锑的成矿与矿化作用为特征,缝合带南以金、铜成矿作用为主,银、铅、锌等多金属矿化作用次之。

2.Ⅴ级金矿带地质特征

根据矿带划分原则,在卡拉麦里-莫钦乌拉金矿带(Ⅳ级)中可划分出五个Ⅴ级金矿带(或找矿远景区)。现将Ⅴ级金矿带地质特征简述如下。

(1)库布苏-库普金矿带(编号Ⅴ1)

金矿带西起库布苏西、东至库普一带,地理坐标为东经:89°26′~91°00′,北纬:45°00′~45°22′。

矿带长度125km,宽20~25km,其形态呈一西宽东窄的似长条状,总体走向290°,倾向北北东,倾角50°~70°,具逆断层性质。带内共有4个金矿点(65~66号、92~93号),占金矿点总数的4.08%。金矿点主要分布在库布苏及库普大断裂附近。Au13、Au14、Au16、Au21、Au22(库布苏)、Au31、Au32、Au35(库普)8个主要金异常均沿大断裂带状分布。

矿带处于位于野马泉火山岩浆弧的库布苏强应变构造带中段,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泥盆统平顶山组(D2p)和志留系库布苏群下亚群(SKpa)。区内板岩-千枚岩发育,属动压变质,压力主要为应力,成带状展布,含金背景值较高并且位于不同方向构造复合部位,有利于金的矿化。

2004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在库普一带进行的1:5万化探扫面工作,在检查Hs-6号异常中发现两条蚀变带,6条含金矿化带;在库布苏金矿预查中发现了库布苏金矿化带,矿化带长约17km,矿化宽度一般10~20m。通过工作发现该矿化带由2条金矿脉组成,矿化带主要金矿化岩石为石英钠长斑岩,其次为角砾状、碎裂状粉砂质板岩及泥质粉砂质板岩,局部破碎蚀变闪长玢岩也含金。①1号脉:破碎蚀变岩型,具硅化、钾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高龄土化、黄铁矿化、赤铁矿化、褐铁矿化、铜蓝等。地表以50~100m的间距布置26个探槽和5个浅井,控制矿脉长4km,总体产状0°~10°∠54~84°。矿脉有5个工程未连续见矿,厚度0.48~3.35m。金品位为(1.27~6.2)×10-6;②2号脉:破碎蚀变岩型,位于1号脉南部1km,地表以50~200m间距由33个探槽和2个浅井控制矿脉长5.2km,矿脉品位均较低,工程未连续见矿,仅有两个单工程TC20、TC21 见矿,厚度为0.80~0.94m。金品位为(1.05~1.18)×10-6。该矿带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主要为寻找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金矿。

(2)卡拉麦里金矿带(编号Ⅴ2)

金矿带西自卡拉麦里山、经清水泉、双泉至南明水一带,地理坐标东经:89°12′~90°48′,北纬:44°46′~45°28′。

矿带长度125km,宽20~35km,矿带形态呈一西宽东窄的似长条状矿带。带内共有70个金矿点(1~64号、94~99号),占金矿点总数的71.43%。金矿点主要分在卡拉麦里深断裂北侧附近。

岩金矿床(点)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时代有密切联系,主要成矿时代为华力西中期。当时的大地构造环境与控矿的构造活动造就了本区金矿在宏观上具有带状分布和分段集中的特点。

a.带状分布

矿带位于东准噶尔地区野马泉地块与准噶尔板块碰撞缝合带上,两地块在碰撞缝合之前的构造环境有利于矿源层的形成,碰撞缝合阶段的变质作用和强应变构造带的发育创造了金活化富集的条件。碰撞造山阶段岩浆侵入活动为其接触带金矿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造成了卡拉麦里金矿带中金矿床(点)的分布与区域构造线一致的带状分布特点。

b.矿点分段集中

在卡拉麦里金矿带中,金矿床(点)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按其自然集中的规律,可分为三个聚集地段(即红山-清水矿点集中段、大沙沟矿点集中段和红柳沟-南明水矿点集中段):

1)红山-清水金矿点集中段:该段西起红山(7号矿点),东至清水(31号矿点)一带,东西长26km,南北宽25km,为寻找含金石英脉金矿的理想靶区。区内现已发现金矿点33处。金矿点主要集中在红山、吉木萨尔及清水一带,具分段集中的特点,并沿卡拉麦里深断裂北侧呈带状分布。

2)大砂沟金矿点集中段:该区西起清真寺沟,东至大沙沟一带,东西长28km,南北宽16km,为寻找含金石英脉和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有利靶区。区内现已发现金矿点10处,金矿点主要集中于As-22号异常和大沙沟(AR-26)一带,具分段集中的特点,并沿卡拉麦里深断裂北侧呈带状分布。

3)红柳沟-南明水金矿点集中段:该区西起红柳沟,东至南明水一带,东西长45km,南北宽15km。区内现已发现金矿床(点)18 处,主要有双泉及南明水金矿床,金矿点具分段集中的特点,并沿卡拉麦里深断裂北侧呈带状分布。

c.金异常分布特征

在卡拉麦里金矿带的中西部,主要分布有:AR-26(甲类)、AR-3(乙类)、AS22(乙类)、AR-17(乙类)、AR-18(乙类)、AR-29(乙类)、AR-30(乙类)等Au(Cu)综合异常和AR-11(乙类)、AR-13(乙类)、AR-33(乙类)等Cu(Au)综合异常;在卡拉麦里金矿带的中东部,主要分布有:AR-16(乙类)、AR-28(丙类)、AR-34(丙类)、AR-39(乙类)、AR-42(甲类)、AR-45(丙类)、AS-18(乙类)等以金为主的综合异常。以金为主的综合异常(有找金意义的甲、乙类异常)共16个,其中有13个异常分布在卡拉麦里断裂以北,占总数的81%。3个异常分布在卡拉麦里深断裂以南,占总数的19%。

地层为东准噶尔褶皱带内的下石炭统南明水组(C1n)、火山碎屑岩,中泥盆统平顶山组(D2p)火山碎屑岩及火山岩系,属金的矿源层;酸性到超基性各类岩浆岩活动强烈,华力西中期灰色、红灰色中-细粒钠铁闪石花岗岩体和浅红-橘黄色中细粒钾长花岗岩体在金矿带北部大面积出露,华力西中期超基性岩体呈小串珠状及带状分布,与金成矿关系密切;褶皱构造及北西西向线性构造发育,该金矿带具有良好的金成矿地质条件,为寻找以构造蚀变岩型、含金石英脉型和花岗斑岩脉型金矿的理想靶区。

(3)金山沟金矿带(编号Ⅴ3)

金矿带位于奇台县东北130km的北山煤矿东8km处。地理坐标为东经:90°22′~91°00′,北纬:44°28′~44°38′。

矿带长度约45km,宽15~20km,矿带形态似长条状。带内有2个金矿点(67~68号),占金矿点总数的2.04%。矿床成因类型为次火山热液岩型金矿。

金山沟金矿带处于东准噶尔华力西期褶皱隆起带之南,准噶尔中新生代坳陷区之北缘。金山沟为坳陷区的基底隆起地区,为一经向构造带-金山沟经向构造带。

金山沟地区属中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C2b)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等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火山穹窿,因为北部和西部被中石炭、二叠、侏罗系地层掩盖,出露很不完整,边部有阶梯状环形、锥形断裂,中部有几个寄生火山机构,组成火山穹窿的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

金山沟火山穹窿中已发现五个寄生火山机构:①明矾沟火山机构;②东黑山火山机构;③老君庙火山机构;④羊圈子火山机构;⑤东沟火山机构。火山机构之间相距1.5~3.0km,每个火山机构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其共同点就是在各自的火山管道相(岩性主要为英安质板状角砾岩和集块岩类)附近均发育不同程度的面形及线形热液蚀变。面形蚀变与火山机构有关,特别与潜爆岩筒关系最为密切。线形蚀变主要受火山穹窿的环形断裂控制,其蚀变长度1000~2500m,宽400~600m。线形蚀变呈带状,本身也是金矿化体。蚀变越强烈,金矿化体越大,含金越高,属热液充填交代型。

金山沟地区已发现含金矿脉7条,多呈不规则网状分布于断裂破碎带中,矿脉形态呈单脉型,部分地段膨大、收缩、尖灭再现。含金程度有随蚀变破碎带的增宽而增高的趋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还含有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绢云母、方解石等。矿脉围岩普遍遭受热液蚀变、蚀变带可分为:绢云母化带、黄铁绢英云化带和次生石英岩化带。

含金石英脉在蚀变破碎带中多呈单脉式平行分布。长一般为30~40m,宽0.48~4.2m,平均为1.08m。矿脉产状可分为两组:①走向50°~65°,倾向北西,倾角30°~80°;②走向85°,倾向北北西,倾角58°~85°。矿脉产状与围岩走向基本平行,但倾角相反。

矿区参加储量计算的有1、2、3、4、6、7六条矿脉,其中可圈出21个矿体。全区21个矿体累计探获推断内蕴经济资源量(333)3223kg,矿体平均厚度1.27m,平均金品位6.37g/t;银金属量23051kg,平均银品位45.56g/t。矿床成因类型为次火山热液岩型金矿。此金矿带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大。

(4)黑山头-金山金矿带(编号Ⅴ4)

金矿带北西起黑山头、东至巴里坤金山金矿。地理坐标为东经:91°36′~92°42′,北纬:43°48′~44°23′。

矿带长度75km,宽25~45km,矿带形态呈一西宽东窄似长条状的矿带。带内共有12个金矿点(69~80号),占金矿点总数的12.25%,金矿点主要分布在卡拉麦里深大断裂南侧附近。该矿带主要产于下石炭统(C1)和中泥盆统(D2)地层中,主要由浅海相碎屑岩及火山碎屑岩组成,并见有少量的火山熔岩夹层或透镜体。带内华力西期花岗岩及花岗岩闪长岩发育,并沿侵入岩边缘有混合岩分布。近东西—北西向断裂构造控矿明显。该矿带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主要为混合岩化热液型金矿。

(5)莫钦乌拉金矿带(编号Ⅴ5)

金矿带北西起下巴墙子、东至伊吾苇子峡金矿。地理坐标为东经:93°09′~94°48′,北纬:43°26′~44°01′。

矿带长度130km,宽10~20km,矿带形态呈一西宽东窄的长条状矿带。带内共有10个金矿点(81~90号),占金矿点总数的10.20%(收集此带的矿点资料较少),金矿点主要分布在卡拉麦里深大断裂南侧附近。该矿带处于复背斜的北翼,产金地层有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C1j)和中泥盆统(D2)地层中,带内华力西期钾长花岗岩发育,主要为混合岩化热液型金矿和变质热液型金矿,但是研究程度总体上较低。

前人研究成果

一、基础地质及物化探成果

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金矿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地勘单位在本区开展过不同比例尺和不同目的的地质工作,取得了大量的区域或矿床(点)基础地质成果报告和图件、物化探报告和图件。其中主要成果有:

1876年,俄国地质学者O.C维雅洛夫在该区做了路线调查。

1931年,袁复礼在该区沿双井子一带做了路线调查,并于1956年在《地质学报》第36卷第2期发表了题为《新疆准噶尔东部报告》的文章。提出调查区属于准噶尔陆台区的论点,并指出库普千枚岩较老,南明水千枚岩较新。

1956年,新疆石油公司在该区南部做了1:100万的路线调查工作。同年《地质集刊》第4号发表了苏联地质学家B.M.西尼村有关地质学术报告。西尼村假定调查区卡拉麦里山由古生代地层组成,色特克-北塔山由泥盆纪地层组成。

1957年,新疆石油管理局所属113、114、116、117队在准噶尔盆地东北缘进行了1:5万的石油普查工作,对该区二叠纪以后的地层做了较详细的调查研究工作,奠定了区内中生代地层的划分基础。

1958~1959年,新疆地质局第一测绘大队六、七分队进行了大面积1:100万地质测量工作,编制了综合地质报告和相应的图件。该资料虽较系统,但研究程度很差,尤其对卡拉麦里山一带地层全部划分为上石炭统与实际相差较大。

1960年9~11月,新疆地质局第三测绘大队一分队再次对本区进行过1:20万地质测量工作,对该区地层、侵入岩、矿产均有较详细的认识,但未编写报告。

1960年,新疆地质局物探大队四分队,对该区超基性岩带分别进行了地面和航空磁测工作,对进一步寻找和圈定超基性岩带起了一定的作用。

1960年以后,新疆地质局第五地质大队在卡拉麦里山对超基性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普查工作,并对超基性岩的分带进行了1:5万简测。

1963~1965年,为了配合该区铬矿普查,由新疆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一分队对该区做了1:20万地质图重测工作。

1986~1989年,陕西地质矿产局物化队对该区进行了1:20万化探扫面工作,总结出了区内金异常分布规律。

1990~1994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当时为武警黄金第十五支队)在本区先后对大沙沟、柳树泉、苏吉泉、东黑山、金山沟等金矿开展了地质普查和矿点调查工作,提交了大沙沟、柳树泉、金山沟金矿三个矿区的地质普查报告和苏吉泉、东黑山金矿的普查工作总结;同时在柳树泉金矿提交C+D级资源量1.7 t,在金山沟金矿区提交C+D级资源量3.2t,探明小型金矿床两处。

2003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薄科武等人对东准噶尔地区的卡拉麦里-莫钦乌拉成矿带和库布苏成矿带进行了调查,对上述金成矿带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有了初步认识,并相继发现了双泉金矿、黄南金矿点、阿克塔斯金矿点、野马泉金矿点、库布苏金矿点。通过路线地质调查、地化剖面测量、1:1万地质简测等工作手段,在双泉金矿区发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1、2号脉,用槽探、露头工程对1、2号脉进行了揭露和控制,提交预测资源量(334)12087kg。2004~2006年在双泉矿区累计提交新增预测资源量(334)18059kg,推断内蕴经济资源量(333)5684kg。2006年在苏吉泉东金矿区发现325、314、311、301、351金矿脉,共计算预测资源量(334)3455kg。

2003年至今,武警黄金第八支队三中队在卡拉麦里金成矿带开展岩金地质普查工作。

2004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二中队在北塔山、红柳沟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

2005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东准噶尔地区金成矿带划分及成矿预测研究工作。

2006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东准噶尔地区卡拉麦里金矿带岩金预查地质工作。此次工作地表工程控制:对矿脉及蚀变带地表由槽探工程系统控制,工程间距70~320m,一般在100~200m之间。对区内化探异常及成矿有利部位开展了1:5万岩屑测量、1:5万路线地质调查、1:1万电法联剖测量、1:1万地化剖面测量,并结合稀疏槽探工程进行了异常查证,局部地区达到普查阶段工作程度。

2006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金矿带岩金预查项目1:5万岩屑测量专题工作。在东准噶尔卡拉麦里低山丘陵地区开展1:5万岩屑测量检查1:20万区域化探异常。

2006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奇台县东准噶尔地区卡拉麦里金矿带岩金预查项目——苏吉泉东金矿区物探专题工作。该区通过物探测量工作,查明了区内构造分布格局、分布特征及区内金矿分布规律。推断低阻破碎带2条、含金属硫化物地质体2条,并确定了其走向、倾向、延深及在地表出露位置。

2006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奇台县双泉金矿区及外围岩金普查工作、成因成矿模式及找矿预测工作。此次工作分析了区域成矿地质环境,研究了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总结了构造对金矿时空控制作用,建立了“双泉式”金矿成因成矿模式,提出了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靶区和找矿预测区。

2007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卡拉麦里成矿带金及多金属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对科仍温德尔区和巴斯克阔彦德区开展了系统的1:5万岩屑测量,对区内化探异常及成矿有利部位开展了1:5万路线地质调查、1:1万地化剖面测量、矿产检查并结合稀疏槽探工程进行了异常查证。大致了解了区内地层层序,主要构造的性质、规模、形态、产状,区内岩浆岩的类型、规模、分布、形态;大致查明了区内矿产的分布、规模、形态、产状及围岩蚀变类型、分布范围。

2007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青河县库布苏北金矿区3号脉勘查地质工作。此次工作大致查明了库布苏北金矿矿体的分布、形态、规模、产状及品位变化等特征,大致了解了矿体在深部的延伸变化情况。

2008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成矿带金、铬、锡预查项目1:5万岩屑测量工作。在东准噶尔低山丘陵地区开展1:5万岩屑测量检查1:20万区域化探异常。

2008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成矿亚带金、铬、锡矿预查地质工作,对清水泉铜矿点开展了1:5万路线地质调查、稀疏槽探工程揭露、探槽工程原生晕取样工作。

2008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奇台县南明水金矿区岩金普查总结(2005~2008)工作。通过系统的地质工作,大致查明了南明水金矿区矿脉地表分布、形态、规模、产状及矿化、围岩蚀变特征;深部采用钻探,配合坑探,大致查明了矿体形态、规模、产状及深部厚度、品位变化情况;大致了解了矿石质量特征,包括矿物共生组合、自然金类型及赋存状态、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等特征;基本查明了矿床控矿因素、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2008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奇台县双泉金矿区1、2号脉普查地质工作。地表槽探(浅井、采坑)工程控制:矿区地表有32个槽探(浅井、采坑)工程系统控制,工程间距一般为100~200m,最小56m。深部工程控制:双泉金矿区2号脉浅深部1120中段由1个民采斜井(XJ1)控制,2号脉深部有17个钻孔控制,控制斜深80~410m;1号脉深部由8个钻孔控制,控制斜深50~230m。

2008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对新疆青河县库布苏北金矿区3号脉进行了详查。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基本查明库布苏北金矿矿体的分布、形态、规模、产状及品位变化等特征,基本了解了矿体在深部的延伸变化情况,加强外围地质找矿。库布苏北金矿区矿化带规模较大,含矿岩石蚀变闪长玢岩在矿化带内延伸稳定,深部钻探工程证明矿体向下有品位升高、厚度增加的趋势。在地表沿矿化带通过极少量的槽探工程也发现了多条矿化体,认为该矿床具备良好的找矿远景。

2010~2012年,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八三大队对卡拉麦里构造带1号金矿进行普查工作。通过三年的普查工作,对卡拉麦里1号金矿进行了地表及深部揭露工作。基本掌握了地表和深部破碎带的含矿性及含金破碎蚀变带的大致延深(伸)。大致查明了矿区内矿体的数量、形态、规模、产状、厚度、品位的变化情况,对矿石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基本查明了区内矿体的空间变化规律和矿体富集规律。

二、科研成果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卡拉麦里成矿构造带及周边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李锦轶、肖序常、唐红峰和张旺生等地质学专家通过研究盆地周边的蛇绿岩带、花岗岩带以及广泛出露的基性超基性杂岩去认识大地构造演化历史。目前无论是在大地构造上还是在矿产资源上都取得了很多新的认识。如在对该区蛇绿岩研究中,在卡拉麦里蛇绿岩带中含有泥盆纪和早石炭世的放射虫化石(李锦轶等,1990;舒良树等,2003),与蛇绿岩伴生的斜长花岗岩中锆石的SHRIMP U-Pb年龄为373Ma(唐红峰等,2007),表明卡拉麦里地区的蛇绿岩可能形成于泥盆纪。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对卡拉麦里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①卡拉麦里构造的前身是泥盆纪初期形成的有限洋盆,在早石炭世晚期演变为陆间残余海盆,晚石炭世发生强烈碰撞造山(李锦轶,1990);②卡拉麦里构造中,上志留统是碰撞造山后的海相磨拉石组合,而泥盆纪—石炭纪地层则是稳定构造体制下的沉积盖层(何国琦等,2001);③卡拉麦里构造带的晚古生代处于洋盆主要消减阶段,发育有与现代西太平洋相似的弧盆构造(许维新,1989;姜耀俭等,2002;王宗秀等,2003)。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成矿规律是指对矿床形成和分布的时间、空间、物质来源及共生关系诸方面的高度概括和总结。1892年法国的L.德洛内提出成矿规律的概念,在早期狭义上指金属矿床成因研究。从20世纪中期开始强调所有矿床形成时空分布规律,后来苏联В.И.斯尔诺夫、Р.鲁蒂埃等人都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全球成矿规律、区域成矿规律、矿区成矿规律以及单矿种为主的专门性成矿规律等不同的分支。苏联学者的研究强调地质构造与矿床时空分布规律,美国学者则强调矿床成因方面的研究。目前成矿规律的研究在中国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在我国,以陈毓川院士为代表进行成矿序列方面的研究,探讨成矿规律,逐渐形成了从成矿地质背景、时间分布规律、空间分布规律、成矿物质来源规律以及矿床共生规律等方面的研究。不难看出,成矿规律是应用地学理论来研究矿床、成矿带、成矿区的形成、时空分布、演化规律的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地球化学已经在地质学领域广泛的应用,许多学者已经运用同位素地球化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方法对卡拉麦里构造成矿带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主要的成果是卡拉麦里构造年代学、金的物质来源和成矿流体特征等。遥感影像在该区也有广泛的应用,这方面主要对卡拉麦里整体构造特征和地层的分布特征有了整体的把握和认识,有利于从宏观上对该区进行研究,可以使研究者直观明了地去认识卡拉麦里金矿带。


原文链接:https://671922.com/4473.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2 03:51:50  回复
点等;在断裂裂隙或剪切带的交切处,连接处或断裂裂隙的转折处造成的扩容带内,如南明水地区金矿点等;在背斜两端两条相向错动的断裂中间形成的等间距张裂隙扩容带,含金石英脉多呈雁行状排列;在两组断裂交汇处,因构造剪切形成的张裂隙扩容带;在火山颈,火山角砾岩或与火山爆发口相连接的环形及放射状断裂形成的矿体,此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2 06:36:32  回复
新。1956年,新疆石油公司在该区南部做了1:100万的路线调查工作。同年《地质集刊》第4号发表了苏联地质学家B.M.西尼村有关地质学术报告。西尼村假定调查区卡拉麦里山由古生代地层组成,色特克-北塔山由泥盆纪地层组成。1957年,新疆石油管理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2 03:17:34  回复
地质测量工作,对该区地层、侵入岩、矿产均有较详细的认识,但未编写报告。1960年,新疆地质局物探大队四分队,对该区超基性岩带分别进行了地面和航空磁测工作,对进一步寻找和圈定超基性岩带起了一定的作用。1960年以后,新疆地质局第五地质大队在卡拉麦里山对超基性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2 01:27:50  回复
面的研究。不难看出,成矿规律是应用地学理论来研究矿床、成矿带、成矿区的形成、时空分布、演化规律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地球化学已经在地质学领域广泛的应用,许多学者已经运用同位素地球化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方法对卡拉麦里构造成矿带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2 04:44:15  回复
银、铅、锌等多金属矿化作用次之。2.Ⅴ级金矿带地质特征根据矿带划分原则,在卡拉麦里-莫钦乌拉金矿带(Ⅳ级)中可划分出五个Ⅴ级金矿带(或找矿远景区)。现将Ⅴ级金矿带地质特征简述如下。(1)库布苏-库普金矿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