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平权运动是什么意思-如何看待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文章介绍:

无知之幕的问题

假设你来自于火星,突然被扔到中国,你可能被扔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也可能被扔到河南这样的内地省份,甚至可能被扔到西藏这样的边疆地区。不幸的是,你被扔到中国去的使命,就是去上中学,然后高考。当然了,如果你想考进北大清华这样的牛校,你肯定希望自己被扔到北京上海,因为那里学习条件好,分数线又低嘛。但问题是,你被扔到这三个地方的概率一模一样,各1/3。这个时候,让你来设计一个理想的高考分数线制度,你会怎么设计?

这个假设的情形,不是我的发明,而是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发明。罗尔斯1971年写了一本厚厚的书,叫《正义论》。因为这本书厚得让人望而却步,所以我斗胆把它庸俗成一句话:只有当你不知道自己可能是谁时,才能想清楚什么是正义。

当然了,他有一个术语,叫“无知之幕”,也就是一个人在对自己的社会处境暂时失明的情形。一个站在“无知之幕”后面的人,既可能是比尔·盖茨,也可能是一个非洲饥民。如果你觉得正义就是杀光富人瓜分他的财产,万一“无知之幕”一拉开,发现自己就是比尔·盖茨,恐怕你会后悔得一头撞死。如果你觉得正义就是WINDOWS 2000卖5000美元一套,万一“无知之幕”一拉开,发现自己其实是非洲饥民,估计也要捶胸顿足。

好了,你站在无知之幕后面,你不知道自己会是北京人,还是河南人,还是西藏人,你得想想什么的高考分数线制度最合理。

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不如我们来看看美国人所面对的一个类似的问题,和他们的回答: Affirmative Action(平权行动)。 “平权行动”风波 “平权行动”是60年代随着美国黑人运动、妇女运动兴起的一项政策。由美国总统约翰逊在1965年发起,主张在大学录取学生、公司招收或晋升雇员、政府招标时,应当照顾少数种族和女性。目的就是扳回历史上对黑人和女性的歧视,把他们在历史上受的委屈折算成现实的利益。

“平权行动”实施之后,黑人和妇女的大学录取率、政府合同中的黑人中标率大大提高。高校录取制度尤其是“平权行动”的热点。有的大学,甚至明确地采取了给黑人、拉美裔申请者“加分”的制度,或者给他们实行百分比定额制。这种拔苗助长的善良愿望,促成了美国的大学里各种族齐头并进的大好局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到90年代中期,一个几乎是“纯白”的学校,已经被“平权行动”粉刷得五颜六色:39%的亚裔;32%白人;14%的拉美裔;6%的黑人和1%的印第安人。

然而从7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对“平权行动”嘀嘀咕咕—其主要的矛头,就是它矫枉过正,形成了一种“逆向歧视”。

1978年的“巴克案”(bakke case)打响了反对“平权行动”的第一枪。巴克是一个白人男性,连续两年被一个医学院拒绝录取,与此同时,这个医学院根据16%黑人学生的定额制,录取了一些比巴克各方面条件差的黑人学生。巴克不干了—我不就是白点吗?我白招谁惹谁了?他一气之下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裁定对黑人学生实行定额制是违宪的,但仍然在原则上支持“平权行动”。

紧接着,嘀咕发展成了议论,议论发展成了吆喝。最著名的吆喝,来自90年代中期加州州长Peter Wilson。他吆喝道:“不能让集体性权利践踏个人的权利,我们应当鼓励的是个人才干。”于是他大刀阔斧地开展了废除“平权行动”的运动。1995年6月,公立的加州大学及其九个分校废除了录取学生中的“平权行动”。1996年11月,加州用公投的方式废除了包括教育、就业、政府招标等各方面的“平权行动”。1997年4月,这一公投结果得到了最高法院的认可。受到加州的影响,另外十几个州也开始蠢蠢欲动,要铲除逆向歧视的“平权行动”。

取消“平权行动”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1998年是加州大学各分校取消“平权行动”的第一年。这一年里,伯克利大学黑人学生的录取率下降了一大半,从1997年的562个黑人下降到1998年的191个;拉美裔的学生也从1045个下降到434个。各大学校方很有点“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的感慨。

2003年“平权行动”再次成为热点问题。因为最高法院遭遇了一个新的“巴克案”—密歇根大学的Gratz/Grutter对Bollinger案。2003年6月23日,最高法院再次作出了一个八面玲珑的裁决:密歇根大学给每个少数民族申请者加20分的本科生录取政策是违宪的;但同时,它又裁定法学院为了增加学生的“多样性”而照顾少数种族是合法的。这与其1978年对“巴克案”的裁定是一样的:原则上支持“平权行动”,但反对用定量的方式来固定这种“平权行动”。

如果说最高法院1978年的暧昧还是理直气壮的,2003年的暧昧就已经是如履薄冰了。那个加分制违宪的裁定是6比3作出的,而法学院“平权行动”原则合法的裁定,是5比4惊险胜出的。Peter Wilson们吆喝了这么些年,终于把“平权行动”的阵脚给吆喝乱了。 你选择哪一种正义? “平权行动”争论的核心,正如众多社会问题的核心,是一个“程序性正义”和“补偿性正义”的矛盾。“程序性正义”主张一个中立的程序施用于任何社会群体,而无论结果如何—同一条起跑线,兔子也好,乌龟也好,你就跑去吧。“程序性正义”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历史”、“经济”和“文化”的无视。一个经历了245年奴隶制、100年法定歧视和仅仅30年政治平等的种族,必须和一个几百年来在高歌雄进征服全球的种族放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补偿性正义则主张根据历史、文化、经济条件有偏向地制定法律和政策,以保证一个相对公平的结果。但补偿性正义面对一个不可避免的操作性问题——由谁、如何、是否可能来计算鉴定一个人的历史、文化和经济遭遇?一个祖上是黑奴的黑人录取时加20分,那一个祖上是华工的亚裔应该加多少分呢?一个祖上四代是贫农的人,和一个祖上两代是贫农的人,分值又有什么不同?一个穷白人和一个富黑人,谁更应该加分?……莫非我们还要在每次高考前进行一次阶级成分调查?这就听起来有点耳熟了,而且是不太悦耳的一种耳熟。这种补偿性正义的原则,需要一个巨大的国家机器来整理、裁判历史和现实无限的复杂性,而这种裁判权一旦被权力机器劫持,问题就不仅仅是如何抵达正义,还有这架机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了。

所以说,美国最高法院对“平权行动”的暧昧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智慧。它一方面赞同将历史、经济等因素融入政策的考虑当中,否定了纯粹的“程序正义”;另一方面,对如何具体地补偿历史、经济问题,又支支吾吾。毕竟,就算是爱因斯坦,估计也研究不出历史和现实之间、经济地位和政治资本之间的兑换率。

承认一个一个的人,也承认一群一群的人。承认你矫捷的身手,也承认他人肩上历史的十字架——因为在“无知之幕”的背后,你可能是一只兔子,也可能是一只乌龟。

好了,终于可以回到咱们开头提的那个问题了——来自火星的你,被扔到大城市、内地、边疆的可能性各1/3,你会如何设计高考分数线方案?

你可能会说:三个地方分数线一样嘛!大家公平竞争嘛!

你也可能会说:让边区分数线低一点,其他两个地方一样,因为那些地区贫穷,教育条件有限,人家北京上海的孩子用电脑打字,俺们这里还是凿壁借光呢。

你还可能会说:我选择让北京上海分数线低一点,其他两个地方一样。因为……因为……咦?你们地球夏天真热啊?

我们知道,这三种选择,第一种叫“程序性正义原则”;第二种叫“补偿性正义原则”;第三种,姑且称之为“夏天总是很热”原则吧。

——选自 刘瑜《民主的细节》

种族平权录取是什么意思

种族平权的的录取政策,直译应该是“积极行动”(Affirmative Action) ,意思是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以补救种族歧视、种族隔离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众所周知,美国长期通过奴隶制度盘剥、压迫黑人,奴隶制度后又有种族隔离制度。 即使战后法律上已经废除了种族隔离,但黑白两个种族实际上生活在隔离状态,教育资源的分布极为不公平。

黑人子弟的教育水平,难以靠着“自然”的过程追上白人。于是,美国各级政府和社会采取了所谓“积极行动”的政策,通过一系列政策倾斜,帮助黑人急起直追。这包括在大学录取时对黑人学生有一定的照顾。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从1960到1995年,25至29岁的黑人青年大学毕业的比例,从5.4%上升到了15.4%。黑人学生在医学院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也从2.2%上升到8.1%。

应该说种族平权的“积极行动”,决定性地矫正了社会的不正义,创造了黑人中产阶层。可惜,这一政策不能与时俱进,成为自身成功的受害者。根据斯坦福大学社会学家西恩•里奥登(Sean Reardon)对50年间考试成绩的“黑白差距”的分析,早年黑白学生考试成绩的差距,几乎比贫富学生之间的差距大一倍。但如今正好倒转过来:贫富学生之间的差距,比黑白之间的差距要大一倍。

经济地位,而不是种族,成为最大的不平等因素。在这种状况下,大学还一味参考种族背景录取学生,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家庭年收入20万美元以上的黑人学生,在各方面表现和一个家庭收入不足三万的白人贫困生大致相同。但是,那位黑人在大学竞争中仍然能得到了充足的照顾,分数要求大大降低。那位白人孩子不仅得不到照顾,而且必须以高得多的分数才能和那黑人富家子弟竞争。这也是最近不停有白人起诉执行种族平权录取政策的学校的原因。

亚裔学生的对等竞争机会

亚裔本来并没有介入这场黑白之争。但是,当美国的大学用肤色来界定多样性时,亚裔的麻烦就来了。目前,亚裔在美国人口中占5.6%,但亚裔学生在常青藤各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在12至18%左右。哈佛的亚裔学生比例在1993年一度达到20.6%,后来又神奇的下降到16.5%。其他常青藤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然而,在1992至2011年间,亚裔大学适龄人口增加了一倍,亚裔在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等学术表现上也越来越好。这样一算,亚裔学生进入一流大学的机会下降了50%。许多人因此指出,常青藤针对亚裔有着内定的指标。

这里的一个例外,是加州理工。该校严格地奉行唯才是举的原则,不考虑种族因素。结果呢,加州理工的亚裔学生的增长率和亚裔大学适龄人口的增长大体同步。亚裔在加州理工学生中的比例,接近或达到40%。

加州理工的例子让人们不禁要问:如果真不考虑肤色,完全按学生的素质录取,亚裔在美国一流大学中究竟要占到什么比例?我们不妨拿出另外一组参照。美 国高中,除了公立、私立外,还有一种考试学校,如波士顿拉丁学校(Boston Latin),纽约的斯特伊弗桑特高中(Stuyvesant)、布朗士科学高中(Bronx High School of Science)、旧金山的罗威尔高中(Lowell)、弗吉尼亚的托马斯•杰佛逊高中(Thomas Jefferson High School)等等。这些学校属于公立,但必须经过激烈的入学竞争才能进入,起毕业生不仅有大量进入一流大学,而且培养了众多诺贝尔奖得主。

这些学校的另一特点,是只问学业,不考虑种族背景。结果呢,亚裔在这些学校占的比例,高达40至70%。《华尔街日报》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斯特伊弗桑特高中今年入学的新生中,有九名黑人,24名拉美裔,177名白人,620名亚裔。在纽约的另外两所考试学校,即培养了八位诺奖得主、录取率比哈佛还低的布朗士科学高中和布碌仑科技高中(Brooklyn Tech),情况也是大同小异。

美国的亚裔为什么很少发起平权运动

主要是亚裔的人数太少,比例太低,而且族裔成分复杂得多。亚裔向来比较低调,不喜欢闹事,也不够团结,也没有一个有足够威望的领袖人物号召他们,背后也没有强大的靠山。大量都是偷渡过去的,只能夹着尾巴做人,害怕给遣返回国。美国佬就习惯了,怕黑人怕MSL,而习惯性忽略亚裔权利。亚裔即使搞抗议活动,那些白人多数也不理睬的。敢闹事就压你。反正也没有谁能对美国ZF施压。

光说华人,还是靠远方的有个近年强大起来的祖国才逐渐有点底气,1882年美国P华法案,一百多年后才能彻底废除。也就是近年,华人的抗议活动才真正多起来。

要说平权运动,恰恰就是平权运动,逆向歧视了亚裔。黑人考1600分,就跟亚裔考2200分相当,黑人名额比亚裔多得多。亚裔能怎么说,说这不公平,是歧视他们吗?又得罪了白人和黑人。亚裔提倡一律按分数线录取,但其他族裔却认为这样不公平,要扶持弱势群体,扶持差生,保持所谓种族多元化。没有话语权,很被动啊。

谁有特权上大学 "无知之幕"的正义

 来,给你出一道题。假设你来自于火星,突然被扔到中国,你可能被扔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也可能被扔到河南这样的内地省份,甚至还可能被扔到西藏这样的边疆地区。不幸的是,你被扔到中国去的使命,就是去上中学,然后高考。当然了,如果你想考进北大清华这样的牛校,你肯定希望自己被扔到北京上海,因为那里学习条件好,分数线又低嘛。问题是,你被扔到这3个地方的概率一模一样,各三分之一。这个时候,让你来设计一个理想的高考分数线制度,你会怎么设计?

这个假设的情形,不是我的发明,而是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发明。罗尔斯1971年的时候写了一本厚厚的书,叫《正义论》。因为这本书厚得让人望而却步,所以我斗胆把它庸俗成一句话:只有当你不知道自己可能是谁时,才能想清楚什么是正义。

当然了,他有一个术语,叫“无知之幕”,也就是一个人在对自己的社会处境暂时失明的情形。一个站在“无知之幕”后面的人,既可能是比尔·盖茨,也可能是一个非洲饥民。如果你觉得正义就是杀光富人瓜分他的财产,万一“无知之幕”一拉开,发现自己就是比尔·盖茨,恐怕你会后悔得一头撞死。如果你觉得正义就是Windows系统卖5000美元一套,万一“无知之幕”一拉开,发现自己其实是非洲饥民,估计也要捶胸顿足。

好了,你站在“无知之幕”后面,你得想想什么的高考分数线制度最合理。

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不如我们来看看美国人所面对的一个类似的问题,和他们的回答:Affirmative Action(平权行动)。

“平权行动”是1960年代随着美国黑人运动、妇女运动兴起的一项政策。由美国总统约翰逊在1965年发起,主张在大学录取学生、公司招收或晋升雇员、政府招标时,应当照顾少数种族和女性。目的就是扳回历史上对黑人和女性的歧视,把他们在历史上承受的痛苦折算成现实的利益。

“平权行动”实施之后,黑人和妇女的大学录取率、政府合同中的黑人中标率大大提高。高校录取制度尤其是“平权行动”的热点。有的大学,甚至明确地采取了给黑人、拉美裔申请者“加分”的制度或者给他们实行百分比定额制。这种拔苗助长的善良愿望,促成了美国的大学里各种族齐头并进的大好局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到90年代中期,一个曾经几乎是“纯白”的学校,已经被“平权行动”粉刷得五颜六色:39%的亚裔;32%白人;14%的拉美裔;6%的黑人和1%的印第安人。

然而从197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对“平权行动”嘀嘀咕咕,其主要的矛头,就是它矫枉过正,形成了一种“逆向歧视”。

平权运动的利与弊

平权运动有很多,男女平权运动有利于男女的平等,男女平等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良好维持需要男女平等;以前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严重,不过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模式早已是多元化了,在很大一部分地区重男轻女的思想也基本没了。

重男轻女,汉语成语,拼音是zhòng nán qīng nǚ,意思是重视男子,看轻女性。指轻视妇女的封建思想。。出自《林海雪原》二十:“说的白茹含羞带乐的一撅嘴,什么黄毛丫头,重男轻女的思想。”

重男轻女是社会一种男女不平等的观念,重视男性的权利和利益,而把女性定性为男性的附属,并限制她们发展个人才能的机会和人身自由。

这种观念常见于父权社会,常伴随着男尊女卑和性别分工的观念出现。重男轻女的观念也会影响父母对生男生女的意愿,例如:中国上古的卜辞里就视生男为嘉,生女为不嘉。


原文链接:https://671922.com/4628.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2 09:26:00  回复
低调,不喜欢闹事,也不够团结,也没有一个有足够威望的领袖人物号召他们,背后也没有强大的靠山。大量都是偷渡过去的,只能夹着尾巴做人,害怕给遣返回国。美国佬就习惯了,怕黑人怕MSL,而习惯性忽略亚裔权利。亚裔即使搞抗议活动,那些白人多数也不理睬的。敢闹事就压你。反正也没有谁能对美国ZF施压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2 08:35:05  回复
工的例子让人们不禁要问:如果真不考虑肤色,完全按学生的素质录取,亚裔在美国一流大学中究竟要占到什么比例?我们不妨拿出另外一组参照。美 国高中,除了公立、私立外,还有一种考试学校,如波士顿拉丁学校(Boston Latin),纽约的斯特伊弗桑特高中(Stuyves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2 05:20:16  回复
起的一项政策。由美国总统约翰逊在1965年发起,主张在大学录取学生、公司招收或晋升雇员、政府招标时,应当照顾少数种族和女性。目的就是扳回历史上对黑人和女性的歧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