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绍:
东汉三国时期,武汉叫什么名字?
武汉在东汉以及三国时期称为江夏郡。东汉末年,在今汉阳先后兴建却月城和鲁山城,在今武昌蛇山兴建夏口城。
江夏郡从西汉时开始设置,两汉皆治西陵县(今武汉市新洲区境内),属荆州刺史部。
三国时,魏、吴各置江夏郡,魏江夏郡初治石阳县(今武汉市黄陂区西南),后迁上昶城(今湖北省云梦西南)。
吴江夏郡初治沙羡(羡念邑音,县治在涂口,今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孙权自公安都鄂后,立武昌郡,旋复名江夏郡治武昌县(今鄂州市)。
吴黄武二年(223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瞭望塔,取名黄鹤楼。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隋朝置江夏县和汉阳县,分别以武昌、汉阳为治所。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江城之称亦始于隋唐。唐朝诗人李白曾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此后经宋以迄明、清,均为历代州府治所。
扩展资料
近代以来武汉的发展状况
清中后期,武汉经济发达,是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国际大都市,繁荣程度位居亚洲前列,被称为“东方芝加哥”。
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发生在这里,中华民国诞生于此。1927年,国民政府决定将武汉三镇合并为京兆区(首都),并将其设为中国的第一个“直辖市”。
同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及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迁到武汉,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也搬到武汉,使其一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在内迁伊始将武汉定为临时陪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焦点城市。
1949年以后,武汉转型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教研发和新兴产业发展基地。截至2011年,武汉大学生人数已超过100万,在世界所有城市中名列第一。截至2015年,武汉高等院校高达82所,仅次于北京。
近年来,武汉经济大幅增长,被认为是国内“唯一能够实现制造产业升级换代的城市”和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极少数城市之一,目前全市高新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次于深圳等极少数城市,城市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第二。
武汉近年来对外来人口的吸附作用日渐增强,年轻人口净增率现仅次于深圳排名全国第二,是全国吸引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城市活力排名全球第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汉 (湖北省省会、副省级市)
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金水河得明来由
1935年,中华民国委员长蒋介石在金口禹观山集国际多名专家智慧修筑当时最大水利工程——金水闸,蒋介石为闸亲笔题名。金水闸落成后,将金水河分为内河与外河。金水闸以上的河段被称为内河,以下河段被称为外河。金水河就因此由来,金口以金水河入长江口得名,古称涂口。
夏口和江夏现在在什么地方?
夏口和江夏为现在的今湖北武汉市汉口。
一、夏口
夏口为古代的一个镇。因在夏水(汉水下游的古称)注入长江处,故称夏口。本在江北,后三国吴孙权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黄鹄山上筑城,因与夏口相对,亦名夏口。在今湖北武汉市汉口。
二、江夏
江夏这地方在汉水、长江交汇之处,水上交通极为方便,都说是九省通衢。大约在清朝康熙年间,各地的生意人纷纷来到江夏做买卖,这里就渐渐繁荣起来。长堤街、汉正街、花楼街这些重要街道也相继建成了。
当时,由于交通条件,来江夏做生意的大部分是本省的商人;外来客商中,要算陕西来的商人最多。因为,江夏是汉水流入长江的出口处,而汉水的发源地又正好在陕西,因此,陕西的商人来江夏是再方便不过了。陕西人就开始把江夏叫汉口。久而久之,这种叫法渐渐成了习惯。
扩展资料
汉口近代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地理优势
汉口地处华中腹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在古代与近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凭借汉水、长江之利,可以内进外出、通江达海,成为商业贸易的集散地。
二、开埠契机
1861年汉口开埠,是一个历史的契机,洋务运动大臣张之洞在汉口开设了大量的企业。
三、制度创新
新的事业或社会经济的新发展,必须要有新的政治机制予以保证。张之洞任职两广时,即已筹谋“效西法图富强”的新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口 (武汉三镇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夏口 (名词解析)
武汉江夏有哪些景点
梁子湖、汤逊湖、斧头湖、鲁湖,白云洞传说着白云仙子的故事。金口古镇素有“黄金口岸”之称,一代名舰——中山舰在此浴火重生。龙泉山。好多
古时的江夏指今日的哪里?
现在的湖北武汉市江夏区。
公元前350年周显王十九年楚置沙羡于涂口(今金口)。 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分天下为36郡,沙羡属南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沙羡县,为武昌县建县之始,治涂口(今金口)隶江夏郡。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因建立水军需要,在武昌白沙洲建立船坞,造船业兴起。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在武昌蛮王山,建立江夏蛮王的陵墓。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孙刘联军拒曹兵于赤壁(今金口街赤矶山),火攻曹营,曹由乌林(今洪湖乌林镇)遁南郡。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献帝分江夏为两郡,南郡六县,治夏口(今武昌)属吴,以程普为太守。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分天下为36郡,沙羡属南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沙羡县,为武昌县建县之始,治涂口(今金口)隶江夏郡。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因建立水军需要,在武昌白沙洲建立船坞,造船业兴起。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在武昌蛮王山,建立江夏蛮王的陵墓。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孙刘联军拒曹兵于赤壁(今金口镇赤矶山),火攻曹营,曹由乌林(今洪湖乌林镇)遁南郡。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献帝分江夏为两郡,南郡六县,治夏口(今武昌)属吴,以程普为太守。 三国魏晋南北时期(公元220~589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大动荡、大分裂时期。最盛名赤壁之战,战场就在金口赤矶山(存在争议),现有祭风台、诸葛城、士兵墓等遗址,出土了青铜剑等兵器。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孙权自公安迁鄂称吴王,将南江夏郡改名为武昌郡。太康元年(公元280年)2月,晋灭吴,以武昌郡隶江州。南北朝时期,永初三年(公元422年),以汝南置江夏郡隶郢洲。大通元年(公元527年),印度佛教禅师菩提达摩,由金陵溯江至涂口登槐山,后人建达摩亭(今留云亭)塑像立碑以祀之。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汝南县为江夏县,移江夏县治于鄂州城(武昌)。涂口属之。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鄂州为江夏郡治,隶山南道(全国十道)。江夏郡和江夏县同一治地。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尉迟恭督修武昌城,在金口青埠湾设砖窑群碑。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封李道宗为江夏王。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恢复鄂州名,隶江南西道。乾符六年(公元879年),黄巢攻江夏城,破外廓。唐代江夏纸坊以造纸作坊著名而称纸坊,沿用至今,当时的造纸规模较大,很有名气。自唐代兴盛的灵泉古市,其交通要道就在纸坊。唐时灵泉古市在灵泉山,由于这里古代有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东南北三面濒梁子湖,通樊口、鲇鱼口、金口,两头都可通长江。后梁龙德三年(公元923年),江夏县隶属鄂州武昌郡。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改鄂州为武昌郡。 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改武昌郡伟为清郡,江夏县仍属鄂州。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元将伯颜攻鄂州城,宋守将张晏然开门迎降。到了宋代,冶铁业、铸铜业、纺织业等比较发达,江夏龙泉山发掘古铜鼎重36斤,珠光霞彩、灿烂夺目。在宋朝,金口已成江南名镇,有“黄金口岸”之称。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改鄂州路为武昌路。县城为武昌路及湖广行省行政中心。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陈友谅杀徐寿辉,建国武昌,号“大汉”。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江夏县属湖北武昌府。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六子朱桢为楚昭王。楚昭王看中了龙泉山这块风水宝地,定“灵泉山”为仙壤,辟为“寝山”。自朱桢起,明代274年间,在这里相继建起了昭、庄、宪、康、靖、端、愍、恭、贺八代九王茔园。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修筑金口槐山石驳岸。万历三十九年至四十六年(公元1611~1618年),大司马熊延弼先后修筑张公渡堤、金口龙床矶至白沙洲六十里长堤、四邑公堤。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李自成过武昌,改江夏县为瑞符县。六月,清军占领武昌,沿明制。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段灿(金口人)出资修葺槐山达摩亭,更名“留云亭”。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一月十二日,太平军东王杨秀清、督翼王石达开占领武昌城。 中华民国(公元1912年),为纪念辛亥革命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寓“因武而昌”之意。初隶江汉道,1930年后隶湖北省第一专署。 1949年6月10日武昌县人民政府在武昌区成立,隶属于大冶专署。1952年5月大冶专署撤销,改属孝感专署。1959年11月划归武汉市郊县。1960年县治移于纸坊镇。1961年4月,复归孝感专署。1965年8月,改属咸宁专署。1975年11月划归武汉市至今。1995年3月,撤销武昌县,设立武汉市江夏区至今。 1995年辖:纸坊镇 金口镇 流芳镇 乌龙泉镇 大桥镇 郑店镇 法泗镇 安山镇 贺站镇 湖泗镇 五里界镇 豹澥镇 宁港乡 段岭庙乡 金水乡 河垴乡 山坡乡 保福乡 舒安乡 大屋陈乡 龙泉乡 土地堂乡 范湖乡 2001年5月,撤销大桥街道、贺站镇、龙泉乡、金水乡、范湖乡、段岭庙乡、土地堂乡、大屋陈乡、宁港乡、河垴乡、保福乡。 2004年辖5个街道、5个镇、2个乡,1农场:郑店街道、金口街道、流芳街道、纸坊街道、乌龙泉街道、五里界、豹澥镇、湖泗镇、法泗镇、安山镇、舒安乡、山坡乡、金水农场。
发布于 2022-06-29 08:27:32 回复
发布于 2022-06-29 06:47:12 回复
发布于 2022-06-29 12:12:18 回复
发布于 2022-06-29 07:47: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