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绍:
- 1、《黄金时代》里,为什么萧红和萧军分手?
- 2、电影黄金时代里面萧红不想送给端木的那根棍子有什么来历?有什么意义?
- 3、如何评价电影《黄金时代》?
- 4、黄金时代电影端木蕻良是谁演的 端木蕻良扮演者朱亚文
- 5、《黄金时代》讲了什么?如何评价?
- 6、《黄金时代》里的萧红人生为什么那么坎坷?
《黄金时代》里,为什么萧红和萧军分手?
因为萧红觉得跟萧军在一起太累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就像是她一个人的独角戏。萧红这一辈子,穷苦潦倒的时候居多,在感情上尤其一波三折。家里给她定了婚事,但萧红不想要嫁给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于是就跟初恋私奔了,结果初恋跑了,她只得一个人回家,遭受家人的冷眼和责怪。后来萧红又从家里逃出来,去找了自己的未婚夫,两个人住在小旅馆里,仿佛也是一对在外旅居的小夫妻。
然而未婚夫回家取钱,一去不回,萧红独自一人,怀着身孕,搬到了地下室里写字画画,她在最穷苦的时候遇见了萧军。萧军像是飘动流逸的一朵云,不经意间飘到了萧红的窗户前,让她觉得自己的生命如同居住的地下室一样晦涩、黑暗,于是她不顾一切跑到地面上来,去找她的光,她觉得,萧军是可以让她用尽全身力气去爱的男人。
但这只是对于萧红而言,在萧军心里,萧红不过是万花丛中的一朵,但就算再特殊,也只是花丛里的花。萧军的情人很多,红颜知己也不少,虽然他承认的只有萧红一个,但她还是很痛苦。萧军不在家的时候,她就常常去鲁迅和许广平家待着,她也不说话,就只是坐着,或者抽抽烟,到了晚上再回家去,等着萧军和情人分手回来,但她从来就没有想过要跟萧军分手。
直到萧军决定去打仗,他将萧红扔在了身后,萧红曾痛苦地问他,她该怎么办,萧军什么也不说,只是将她的手甩开。对萧军而言,萧红永远都会迁就他,但这对于萧红而言,萧军从军的决定是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她终于有勇气从萧军的花坛里将自己连根拔出,这太痛了,痛到她几乎麻木。后来的萧红和端木蕻良结婚了,端木是个温柔的人,能带给萧红平凡夫妻的感受,但我想,在她心里,萧军是永远的痛。
电影黄金时代里面萧红不想送给端木的那根棍子有什么来历?有什么意义?
作家和女作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职业,说男人是作家,是指他以写作为业,而说女人是作家,似乎更像是种身份认定。电影《黄金时代》拍的是女作家萧红的一生,虽在台词与旁白中引用了许多作品原文,但故事还是围绕在她与萧军、端木蕻良的爱情故事上。 电影收尾处,萧红临终前说了句话,大意是人们会知道我的八卦,不知道我的书还有没有人读。这与许多人对电影的批评类似
如何评价电影《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这四个字无法概述这部电影的内容。这是一部成功的传记,却不是一部优质的电影。
萧红的一生都没有遇见过属于她的黄金时代。
电影《黄金时代》从萧红少女时代反抗家族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开始,缓缓讲述了作家萧红的一生。
由于是传记式电影,大部分内容参考萧红的文学作品和其他人的文学资料,或许考虑到历史的真实性,电影的拍摄大大限制了艺术性。没有点缀,这就是一部把文字转换成了视频的电影,真实,残酷。
电影的主线是萧红的一生,由萧红以及她的好友(扮演者)面对镜头,以回忆的形式讲述萧红的生平。不知道为什么,电影的剪辑显得有些生硬,切换过渡极不自然。在萧红从日本回来那部分和萧红和端木、萧军的纠葛部分,时间线基本混乱,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啊。
这部电影的演员表堪称豪华,汤唯、冯绍峰、王志文,朱亚文,黄轩,郝蕾,袁泉等,有张嘉译、王千源等友情客串,甚至有国民男神王凯的身影。
豪华的阵容和演员的走心表演为这个故事添了不少色彩。
为了能为这部电影写些什么,笔者特地把电影翻出来又看了一遍。记得第一遍看《黄金时代》时,跟着剧情哭的稀里哗啦。课本改版之后,我们连《呼兰河畔忆萧红》都未曾学过,对萧红也知之甚少。看过这部电影之后,笔者特地去找了很多萧红的作品和她的传记。
有趣的是,图书馆里萧红的传记特别受欢迎,有时候排队都借不到。因为这部电影的出现,带动了萧红文学的阅读热潮。
所以说,这部电影是无比成功的,它唤醒了我们对文学的热爱。
有人说,汤唯是个小众演员,她的脸不适合在大银幕出现。但不可否认的是,汤唯的每一个小人物都让人移不开眼,《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文佳佳,《捉妖记》的客串,《晚秋》的安娜。苍白的脸色,没有什么力气的笑容,认真的姿态,提起汤唯你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这些了,她的作品没有奢华的装饰,没有浮夸的人设,她就这么安安静静地演活了一个个小人物的悲喜。
萧红的一生中经历过四个男人。
表哥。
萧红中学还没毕业的时候,时代正属于混乱时期,和许广平先生一样,她热衷参与政治活动,组织游行,参加各种演讲,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是那个时代的三好青年。父亲怕她太过,影响家族声誉,给她安排了一门亲事,是当地望族汪家,汪恩甲。她却偏偏喜欢上了有家室的表哥。逃婚后,两人经历了一段神仙眷侣的生活,最终因为生活困顿,表哥向家族屈服,二人被接回家。
汪恩甲。
这本是她的未婚夫,也不是因为不喜欢,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太过鲜明,人人都在反封建都在反对婚姻包办。萧红要逃离的是父亲的掌控,而不是真心的爱。再次出逃走投无路后,她回到了这个曾经的未婚夫汪恩甲身边。可惜这又是一个将她真心践踏的人。
萧军。
这是她命中注定的劫难吧。二人恩怨纠葛、爱恨情仇自不必说,印象深刻的是电影中萧红和端木蕻良在一起的时候,萧军的朋友都指责萧红,“不是说反对你追求女性自由,但你也不必这么快”······
端木蕻良。
萧红说他软弱真是一点也没说错。他可以在萧红怀着萧军孩子的时候娶萧红,给她一场婚礼,尽管观众只有他的几个亲戚,这也是他最对得起萧红的地方了。战事紧急,萧军那样的热血男儿都奔赴前线守卫祖国,他和一帮老弱妇孺退后留守。萧红只买到一张船票,他就放着萧红一个人大着肚子留在战争地。萧红病重住院,他整天想着如何撤退、突围······有时候会怀疑,他究竟因为什么和萧红在一起的。
萧红说自己不懂政治,只想找个清静的地方写作,安静的思考。在那个时代,正是战争文学遍布天下的时候,她仍然坚持写童年回忆,写属于呼兰河畔的风景,写着清风明月,和周围格格不入。正是因为这样,多年以后,人们远离伤痛重拾山河,回忆起旧事才发现,人人都沉浸在悲痛中时,萧红的那一份安宁有多打动人心。
她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许广平先生说写饥饿的人很多,没有一个人写的像萧红一样触目惊心。她是大家族、富贵人家长大的千金小姐,却把穷人的喜怒哀乐描述的入木三分。她的《生死场》让人看完之后久久无法忘怀,就像整个人都陷入了当时的场景,沉浸在饥饿和压迫中,无法抽身。相似感觉的还有《林家铺子》和《温故1942》。
电影中,萧红问骆宾基是不是觉得她是一个私生活特别浪漫的女作家,骆宾基只是说她的事迹大家都有所耳闻。她自嘲,无论经过多少年,后世首先关注的都是她和萧军的爱恨情仇,她的作品,她的做法恐怕没多少人在意。
萧军直到垂暮之时都没有透露他和萧红之间真实的故事,那些故事,恐怕最终只会被历史吞没吧。
因为这部电影,笔者翻了很多传记,包括鲁迅先生的传记,很多书籍都是以萧红的感情故事为重点,故事大同小异。仿佛所有人关心的,不过是那一场风花雪月的爱情。真正的萧红,真正的二萧文学,又有多少人在意呢?
电影的最后,萧红的生命最终折损在病痛和战争中。骆宾基从医院出来,嘴里嚼着糖,突然开始哭的不能自已。那年被困在宾馆的萧红,仿佛穿越了历史的横亘,回过头,凝视······骆宾基的表情很认真,透过他悲伤的表情,我们仿佛看见了那个时代对损失了萧红这样一位有才能的作家的遗憾。
黄金时代电影端木蕻良是谁演的 端木蕻良扮演者朱亚文
端木蕻良
演员 朱亚文
贾宝玉若真有其人,端木蕻良或许是最接近的。家境不错,可惜从小身体虚弱、疾病缠身,后来养成了一点开心的事就笑的习惯,这样的人温良、儒雅,又难免显得懦弱、书生气。因为这样的性格,他很少与人冲突,但为了萧红,他与萧军险些兵戎相见,最终萧红选择把唯一一次婚姻给了他。
《黄金时代》讲了什么?如何评价?
《黄金时代》和《一代宗师》很像:标题很大,不肯把自己老老实实简单定位成某位历史人物的传记片;叙事很细碎,或许是因为他们坚信“平淡之中见真情,明星也是老百姓”;台词有亮点,前者是把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记中的句子一支支捋下,插在人物头上,后者则留下无数“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金句。
以上是昨晚我在煎熬中看片的第一体会。
昨晚在宝山万达看的提前场,放映后有明星见面会。三个小时的电影看得我肠胃煎熬,后排的汤唯粉丝响亮地嗑着瓜子,瓜子皮洒落一地。好容易捱到结束,再等明星出现。汤唯、田原都漂亮,冯绍峰、朱亚文也端得是明星范儿。提问环节,我得到了提问机会,强压砸场子的冲动,问出一个“你们觉得你们和角色有什么契合点?”的问题。明星们不知所云的回答,让我觉得自己在苦苦求索的,不过是一只车库里的隐形喷火龙。
回到电影,电影的细节不想再刍议。批评它细碎,可以反击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批评演员塑造差,可以反击说“这是间离效果”;批评节奏、批评编剧...总好像在替没批评到的其他部分开脱。
若我警醒自己保持恭敬,我会说:这片儿的导演、编剧、演员努力了,看得出。若我稍一放肆,我就得说:这片儿的导演、编剧、演员压根没有理解自己试图表达的命题。
王家卫把《一代宗师》拍成了一代打架唯美、在个人感情与国仇家恨间纠结的金句发明大师,许鞍华把《黄金时代》展现成了一群服装极尽精细、旅程踏遍全国的俊男靓女,哪怕考虑上萧红的“黄金时代”是“笼子”里的,那笼子也不过是病和穷。
明明把时代命题的牌坊竖了起来,却极尽投机取巧之能事,竟以为用服饰、对白、生活细节的真实就能铺陈出时代感——这难免说明,电影的制造者,根本就没有理解时代是怎么回事。
时代应该是一种控制感。它是系在人物四肢上看不见的线,不是人物服饰上看得见的花纹针脚。它让人物产生,摁着人物的头曲曲折折地走,直到灭亡。
时代应该是一种强力的逻辑,它能解释一个东北地主家庭的闺女为什么异想天开追随表哥逃到北平求学,也能解释一名著名女作家何以刚过三十就死于日本控制下的殖民地岛屿。
时代不是呈现,它不是告诉我们这些过往的事情究竟是怎样——二萧分手的罗生门?
它得告诉我们,这些逝去的人、事、物,缘何被时间定格成了如今的样子。
这个问题很难,但不容躲避,特别是当“时代”这个词已被豪迈地写在标题中。你可以寻找角度去回答它:写孤儿的狄更斯,写老处女的巴尔扎克,写婚嫁的简·奥斯汀,写通奸的王小波,甚至写《呼兰河传》、《生死场》的萧红本人,都交出了他们的答卷。但对于这部《黄金时代》来说,编导演三方都像是裸考的学生,并且宁愿贿赂考官博得同情来通过考试,也不愿直面考题,献上自己脑中(或许可怜的)所有。
逃避回答会造就最糟的结局:纵使许鞍华、汤唯甚至萧红,这些名字本身,便可赚得太多宽容和同情。但从回答“时代”命题的角度来说,哪怕是《建国大业》与《建党伟业》,都足以各扇此片五个耳光。
《黄金时代》里的萧红人生为什么那么坎坷?
萧红完全流离失所,彻底认命自我流放,没有了国,找不到家,失去亲人,也再也找不到爱了。离开武汉,在重庆,萧红生下来小孩,据说三天后她亲手掐死了这个她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血亲骨肉。小金龙巷21号早已不在。如今的水陆街找不到过去的一点痕迹了。平静,安逸,市井的烟火和云雾交集,各种建筑推倒和重建中,形形色色的小吃林立街头,闻名于长江两岸三镇。这种世界常态,平庸世俗,但质地坚硬,仿佛是对残酷人生真实内在和有力量的揭破。
发布于 2022-07-08 17:22: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