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绍:
宝宝耳朵上面长有小孔洞是怎么回事?
在过去,由于人们对于各种生活或是自然现象认识不足,总会以偏概全的留下一些俗语和老话等,这些大都是过去人们的经验之谈,有的经过现今的科学验证后,发现是对的,有些则不足以为信。
生活中有的小孩,会被发现耳朵上长有小小的孔洞,而且是出生之后就已经存在,对此,有些老人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吉利的事情,至于吉利在什么地方,却几乎没人能说清楚。
但事实上,关于孩子耳朵上长有天生的小孔洞,和吉利等说法没有什么关联,这其实是一种先天性的“小畸形”,而且需要小心的护理,否则会对孩子产生危害,父母们最好要早做提防,知道如何应对。
小家伙耳朵上面长有小孔洞,一个不注意,诱发起了炎症
有的宝妈开始全心全意的照顾发现孩子与别的小孩不同的地方,无意间在孩子耳朵上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孔洞,不是很大,而且随手碰了碰,也没有感觉到痛的样子。
不过在这之后没几天,宝宝耳朵上的小孔洞居然流出来了一些发黄粘液,而且还有些发臭的味道,小心的擦掉之后,从小孔洞里依然会断断续续的流出一些这种粘液出来,实在是有些吓人。
宝宝耳朵上的小孔洞,是因为在还是胎儿的时候,没有发育完全造成的,才会出现小孔洞,发炎之后便会出现了这种流脓的情况。
情况并不是太严重,不需要手术治疗,若是发现的晚一些,等耳朵肿了,那时还需要手术。
在生活中,像是耳朵上天生长有小孔洞的人,并不是个例或是少数,那么面对这种天生的情况,该如何护理呢?
进行护理前,我们要明白耳朵上的小洞究竟如何形成的。
耳朵上出现小的洞,最大的可能性是先天的耳前瘘管或是鳃裂瘘管,在还是胎儿时,由第一或第二鳃弓发生了异常情况诱发而成,若是发生感染,耳朵小孔周围就会觉得胀痛。
关于如何进行呵护处理:
1.,不手欠,不去“招惹”小孔洞
若是真的发现孩子的耳朵上有小孔洞,不能手欠去挤,去揉,很多时候发生感染,都是父母好奇间,随手揉搓造成了发炎,因此只要不去“招惹”耳朵上的小孔洞,一般情况下它是无害的,这一点父母们最好要清楚。
2.,卫生与干燥需要注意
特别是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最好要注意一下避开他们耳朵上的小洞,时常注意干燥卫生,也是呵护孩子健康的一大窍门。
3.,若发现孩子耳朵出现感染流脓,甚至是胀痛的情况,别听信所谓的偏方,遵循医嘱才是关键。
儿童耳朵流脓怎么回事
耳朵流脓很有可能是化脓性中耳炎导致的。化脓性中耳炎急性期要赶紧消炎治疗,应用头孢类的抗生素,局部用滴耳的药水,比如氧氟沙星滴耳液或者氯霉素滴耳液,治疗7-10天。时间很长的耳部流脓发臭,有可能形成慢性中耳炎。如果迁延不愈或者经常频繁发作,要积极在急性炎症期治疗的同时,考虑是不是要进一步进行其余的治疗。如果耳朵流脓比较多,可以用双氧水先清洗耳道,把脓液清洗干净之后再局部滴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或者氯霉素滴耳液。如果时间太久,好几年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儿童耳朵流脓水怎么办?
儿童耳朵流脓考虑是中耳炎引发的症状,急性期应该卧床休息对症治疗,可以选用磺胺及抗生素等消炎,在鼓膜穿孔前可用2%到5%分开滴耳,一日三次一次三到四滴,如果儿童剧烈,鼓膜外凸或穿孔过小排脓不畅者可以考虑手术行鼓膜切开。
若鼓膜穿孔后可先用3%硼酸水和3%双氧水洗耳,然后选用一种滴耳药如2%酚甘油2.5%氯霉素甘油,1%到2%庆大霉素或1%黄连素液等,同时和1%麻黄素等滴鼻,促使消炎通畅以利鼓室引流,如流脓停止鼓膜穿孔已愈合但听力仍差着,可做咽鼓管间接吹张,平常要注意防止受凉和感冒,防止进水等。
宝宝耳朵旁有一个小孔,现在发炎脓肿怎么办?
先天性耳前瘘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常见的耳科疾病。为胚胎期形成耳廓的第一、第二腮弓的小丘样结节融合不良或第一腮沟封闭不全所致。瘘管是一种可有分枝而弯曲的盲管,其外口常位于耳轮脚前上方。管腔盖有复层鳞状上皮,腔内含有鳞屑物,挤压瘘口周围,偶有少许粘稠皮脂腺样物自瘘口溢出。一旦感染,则红肿痛而化脓,可反复发作。本病属外显不全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第一鳃沟在胚胎期融合不全造成的遗迹。瘘口:常位于耳轮脚前。瘘管:可分支,管壁衬以鳞状上皮,管内有脱落的上皮及角化物。感染时形成具有臭味的分泌物,反复感
染可形成囊肿或脓肿。
临床表现
(1)
无症状,或挤出少许粘液、皮脂样物。
(2)
感染时,局部肿痛,化脓;反复感染可形成脓瘘或瘢痕。
疾病分类
耳鼻喉科
疾病描述
先天性耳前瘘管为第一鳃沟在胚胎期融合不全造成的痕迹。是常见耳科疾病之一。据国内统计,单侧多于双侧。约4:1。且女多于男。瘘口常位于耳轮脚前,瘘管可具分支,管壁衬以复层鳞状上皮。管腔内有脱落上皮及角化物。因感染腐败可排出具臭味的分泌物。若反复感染可形成囊肿或脓肿。瘘管的分支除个别深达鼓沟或向后达乳窦表面者外,一般均较短。
症状体征
常无症状。便于挤压时,可有少许黏液或皮脂样物从瘘口溢出。感染时,局部可肿痛或化脓,反复化脓干者,局部可形成脓瘘或裂痕。
疾病病因
为第一鳃沟在胚胎期融合不全,因感染腐败可排出具臭味的分泌物。
病理生理
瘘口常位于耳轮脚前,瘘管可具分支,管壁衬以复层鳞状上皮。管腔内有脱落上皮及角化物。因感染腐败可排出具臭味的分泌物。若反复感染可形成囊肿或脓肿。
诊断检查
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
诊断依据
1.耳轮脚前有瘘口,常无症状。
2.挤压瘘口周围可有少许白色积存物流出。
3.感染时局部红肿热痛或形成脓肿。反复感染则形成脓瘘或皮肤疤痕。
治疗方案
无症状者不需治疗,若有感染化脓,应予抗生素等抗感染治疗,或脓肿切开引流,局部换药等治疗,待感染控制,局部痊愈后,再行瘘管切除术,术前注入少许美蓝于瘘管内,并将探针谈如管腔作为引导。然后将瘘管黑或者其分支一次彻底切除。若遗留部分瘘管感染复发,再行手术即甚困难。
中药治法
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青天葵10
蒲公英20
野菊花20
金银花15
柴胡6
白芷6
丹皮10车前草15
川连8
皂角刺12
[加减]:
(1)伤口未溃烂,加山甲10
(2)伤口已溃烂,加桔梗10
当归6
薏苡仁24
用药原则
1.合并感染者应用抗生素和其他辅助药。
2.反复感染形成脓瘘者,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有效抗生素(包括新特物药)。
保健贴士
就诊指南:
1、若无感染史者,不必处理。
2、在急性感染时,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对已形成脓肿者,则应先切开引流。
3、有感染史者可待感染控制后,行瘘管切除术。
4、饮食上宜清淡,以瘦肉或鲜蛋为主,忌海鲜鱼虾。
专家提示
本病是遗传性疾病。无症状时不须治疗。继发感染时,可以全身应用抗生素。对已形成脓肿者,应先切开引流。本病有反复发作趋向,因此,控制感染后,应当到条件较好的医院将瘘管彻底切除,以免复发。
发布于 2022-07-13 06:25:37 回复
发布于 2022-07-13 08:24:07 回复